3、尽快补足血容量,改善肾灌注后,氮质潴留情况可很快消失,可逆性很强,故也称为"肾前性氮质血症"(pre-renal azotemia,PRA);但 PRA 若持续较久,也可因肾小管缺血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renal necrosis,ATN),预后明显恶化[1]。
肾性 AKI
肾性 AKI 是指肾实质损伤导致的 AKI,可逆性差,预后也远较其它两种类型的 AKI 差。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血栓性微血管病、骨髓瘤肾病是常见的肾性 AKI 的病因。
1、依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
(1)肾小球疾病:包括各种急进性肾炎、急性感染 后性肾小球肾炎。
(2)肾小管坏死:常见原因为缺血性、肾毒性(药物、造影剂等)和色素尿(血红蛋自尿、肌红蛋白尿)。
(3)肾间质疾病:常见原因为药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细胞浸润等。
(4)肾血管疾病:包括小血管炎、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梗死等。
2、根据其发病机制及病理特征可分为四亚型,即急性肾小管堵塞(acute tubular obstruction,ATO)、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急性肾间质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AIN),其中 ATN 是肾性 AKI 的最常见形式,几乎达到全部 AKI 患者的 88 %。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缺血性 AKI、脓毒症性 AKI、造影剂相关 AKI 等[2]。
(1)脓毒症性 AKI
其发病与损伤机制显著不同于缺血性 AKI:
1)脓毒症性 AKI 患者或动物的肾血流量(renal blood flow,RBF)并不一定减少,甚至可以见到 RBF 增加,提示 RBF 减少不是 AKI 发生的必要条件。这种"RBF 与肾功能分离现象"可能与肾内分流和出球小动脉舒张有关。
2)肾内血流动力学与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不总是保持一致。严重脓毒症状态下,全身性血管阻力降低,而脓毒症性 AKI 表现为肾血管阻力增加,提示全身性血流动力学参数不能反映肾内血流动力学的状况[3-4]。
3)全身炎症反应和肾内炎症反应是脓毒症性 AKI 最重要的发病机制。研究结果提示[1],促炎因子可致肾脏直接或间接损害,早期阻断炎症反应可预防肾损伤。因此有理由推测,部分脓毒症性 AKI 患者 RBF 的下降可能是炎症性肾小管损伤的结果。血流动力学紊乱和 RBF 减少可以诱发 AKI,但对于没有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的脓毒症性 AKI 患者,很可能是炎性肾小管损伤发生在前,随后表现为 RBF 的下降。
1、肾后性 AKI 通常是由肾盂到尿道任一水平的急性尿路梗阻引发,通过泌尿道 B 超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排除。
2、由尿路梗阻引起,起病较急,一旦梗阻解除,肾功能多可完全恢复,故应首先予以确诊或排除。
3、泌尿系影像学检查如 X 线平片、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r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可提供图像,有助于早期判断有无梗阻性肾病发生。
流行病学
我国住院患者 AKI 的发病率高,漏诊、误诊率亦高。2013 年度我国约 290 万成年住院患者罹患 AKI,其中约 70 万例死亡。
诊断
病史 详细而准确的病史对于诊断急性肾损伤(AKI)和确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将 AKI 与慢性肾脏疾病区分开来很重要,但要将两者区分开来却很困难;慢性肾脏疾病本身就是 AKI 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5],有慢性症状的病史,包括数月的疲劳、体重减轻、厌食、夜尿、睡眠障碍和瘙痒,提示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由于功能性肾单位减少,即使是轻微的肾毒性损伤也可能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与 AKI 的叠加。 1、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