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mon Cold
普通感冒是轻度上呼吸道疾病的常规术语,其标志性症状是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和咳嗽。
1、对普通感冒病因的了解主要来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在广泛的家庭和社区范围内进行的随访研究[1-3]。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由此发现了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肠道病毒和冠状病毒,此外还有在更早的时期发现的流感病毒。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方法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临床样本中病毒的检出率[4-5]。
2、鼻病毒(rhinovirus,RVs)
(1)在引发普通感冒的病因中,不同病毒所占的比例取决于几个因素,如患者年龄、患病季节、病毒采样和检测方法等。然而,无论使用何种病毒检测技术,在所有年龄组中,鼻病毒始终都是最常见的病因[4-8](表 1)。每年,鼻病毒约占所有呼吸道感染病因的 30%–50%[3,5],但在秋季这样的发病高峰季节,鼻病毒感染在上呼吸道感染病例中的占比高达 80%[4],在较不常见的情况下引起下呼吸道感染(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LRTIs)。
(2)鼻病毒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成员,该科包括人类病原体肠病毒和肝病毒(特别是甲型肝炎病毒)。鼻病毒是 Picornaviridae 科的小型无包膜阳性(有义)链 RNA 病毒。已经鉴定出 100 多种不同的血清型,根据对特定受体的特异性,将其分为 3 个主要组。它们的结构是二十面体衣壳,含四种病毒蛋白五聚体有 12 个。病毒附着涉及深裂。与细胞受体的附着可以被特异性抗体阻断。
(3)鼻病毒仅在有限的温度范围(33-35°C)内有效生长,并且不能耐受酸性环境。因此,由于胃的酸性环境以及下呼吸道和胃肠道的温度升高,很少在鼻咽外发现鼻病毒。
(4)已经鉴定出 100 多种不同的鼻病毒血清型,其相对患病率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和不同的时间段内似乎有所不同[6]。鼻病毒根据受体特异性可将其超过 100 多种不同的亚型分为三大类: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和唾液蛋白细胞受体。
3、虽然很少见,但仍有冠状病毒引起普通感冒的报道。在 7%-18%上呼吸道感染的成人患者中可以检出冠状病毒[5,9-10]。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和肠道病毒在引起普通感冒相关综合征的病因中所占比例均较小,但是在由这些病毒所引起的疾病中还会出现提示这些病毒感染的其他典型表现[6,8]。
病毒 | 每年病例比例估计值 |
鼻病毒 | 30%-50% |
冠状病毒 | 10%-15% |
流感病毒 | 5%-15% |
RSV | 5% |
副流感病毒 | 5% |
腺病毒 | <5% |
肠道病毒 | <5% |
偏肺病毒 | 未知 |
未知 | 20%-30% |
4、虽然已有复杂先进的诊断方法,但仍有约 20%-30% 的感冒尚无证实的病毒病因[3,5],可能部分感冒归因于临床样本采集、运输和分析中使用的方法不当,导致已知存在的病毒检测不足。然而,许多感冒也可能由尚未确定的病原体引起。最近在呼吸道感染幼儿患者中发现了一种新病毒,这一解释获得了大量支持[11]。与其他呼吸道病毒相比,该病毒(暂定名为人偏肺病毒)的相对效应仍未确定。血清学研究结果表明[11]该病毒已在人类中流行了至少 50 年,到 5 岁时,几乎所有荷兰儿童均被感染过。其他国家的报告表明[12-13],人偏肺病毒呈全球性分布。
5、在约 5%的感冒患者中同时发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14]。然而,双重病毒感染的发生率与诊断方法的数量成比例增加[14],尚不清楚所有病例是否真的代表同时感染两种病毒。例如,PCR 阳性结果不需要存在活病毒,并且在临床症状消退后很长时间内可以在患者中检测到病毒基因组物质[15-16]。
6、几种呼吸道病毒——例如流感病毒、RSV 和副流感病毒——也可感染下呼吸道,但鼻病毒在下呼吸道复制的能力一直存在很大争议。虽然通过支气管镜检查能够从下呼吸道获取的分泌物中检测到鼻病毒[17],但直到最近才排除来自上呼吸道的潜在病毒污染,一项研究[18] 表明,鼻病毒能够在下呼吸道复制。
7、风险因素
增加鼻病毒感染风险和严重性的因素包括:(1)吸烟使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增加约 50%。(2)年龄较小或年龄较大的人处于较高的风险中,可能是因为免疫力下降。(3)接触被感染的接触者会增加感染的风险。(4)用受污染的手指或物体触摸结膜或鼻子会增加感染的风险。(5)拥挤导致传播增加(例如日托环境)[19]。(6)男性的患病风险可能略高,但这种增加可能微不足道。(7)母乳喂养对普通感冒发生率的影响很小。(8)包括解剖、代谢、遗传和免疫疾病(例如气管食管瘘、先天性心脏病、囊性纤维化或免疫缺陷)在内的潜在慢性医学疾病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和严重程度。(9)外出工作的女性相较于居家的女性更少出现感冒,这可能是由于居家的女性与儿童接触的机会更多[3]。
(10)日托机构是儿童罹患呼吸道感染的另一个主要风险因素,感冒的发病频次会随着人群中儿童数量的增加而增长[20-22]。然而,若在学龄前频繁罹患感冒,则可以降低在校期间普通感冒的发病频次[22]。
(11)一些遗传因素也可能影响个体对呼吸道感染的易感性,但这些潜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未明确[23-24]。
(12)心理应激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与普通感冒的易感性相关[25]。
(13)高强度体能训练会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26]。
1、普通感冒的发病机制涉及病毒复制与宿主炎症反应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流感病毒主要在气管-支气管上皮处发生病毒复制[27],而鼻病毒主要是在鼻咽部发生病毒复制[28],这一事实表明各种呼吸道病毒的具体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尽管现有证据[29]很少,但这些证据都不支持感冒与受凉或暴露于寒冷环境有关等普遍观点。
2、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病毒传播可能以下机制:
(1)手接触含病毒的分泌物,直接来自感染者或间接来自环境表面。鼻病毒 A 和 B 与主要的人类鼻病毒受体 ICAM-1(在鼻后咽中大量发现)结合[30-32],鼻病毒 C(RV-C)结合到钙粘蛋白-相关家族成员 3 受体(cadherin related family member 3,CHDR-3)。病毒颗粒通常通过与带有病毒的手指接触而接种传播到眼睛或鼻子中的,特别是因为鼻病毒能够在手上存活数小时[33-35]。
(2)小颗粒气溶胶在空气中长时间滞留。
(3)直接接触感染者排出的大颗粒气溶胶。虽然所有这些机制均可能参与任何呼吸道病毒的传播,但病毒之间的主要传播途径确实不同。例如,认为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小颗粒气溶胶传播[36],而据报道,手接触后将病毒自我接种到鼻或眼是鼻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方式[37]。然而,也明确记录了鼻病毒的气溶胶传播[38]。
3、鼻病毒感染、复制及发病
(1)鼻病毒感染开始时,病毒在前鼻粘膜或眼睛中沉积并通过泪道到达鼻子。然后通过粘膜纤毛作用将病毒转运至鼻咽后部。在腺样体区域,病毒通过与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进入上皮细胞。约 90%的鼻病毒血清型将 ICAM-1 作为受体[39-40]。进入上皮细胞后,病毒就开始快速复制。鼻内接种鼻病毒后 8-10 h 内可检出后代病毒[41]。鼻病毒的感染剂量较小[42],并且高达 95% 的无特定病毒血清型抗体的个体在鼻内病毒侵犯后感染[43]。
(2)不是所有感染均会导致临床疾病;仅 75%的感染者出现有症状的感冒[43]。鼻内接种后第 2 天,鼻病毒脱落达到峰值,此后迅速下降,但在感染后长达 3 周的鼻分泌物中可发现少量病毒[28,44]。通常病毒感染后 1-2 天出现症状,接种后 2-4 天达到高峰,尽管有报道最早在接种后 2 小时出现症状,随后 8-16 小时出现主要症状[45]病毒血症并不常见。病毒清除与宿主反应有关,部分原因是一氧化氮的局部产生。鼻病毒大量散发,每毫升洗鼻液中含有多达 100 万个感染性病毒粒子。病毒脱落可以在患者识别出感冒症状前几天发生,在疾病的 2-7 天达到高峰,并可能持续 3-4 周。
(3)鼻黏膜病毒感染导致血管舒张,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鼻塞、流涕,是普通感冒的主要临床症状。胆碱能刺激导致粘液腺分泌增加和打喷嚏。各种呼吸道病毒的上皮破坏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虽然流感病毒和腺病毒可对呼吸道上皮造成广泛损伤[46][47],但在感染鼻病毒个体的鼻活检样本中未观察到组织病理学变化[28]。由于鼻病毒感染期间未发生上皮破坏,因此认为普通感冒的临床症状可能不是由病毒的直接细胞病变效应引起的,而是主要由宿主的炎症反应引起的。4、炎症介质的作用对炎症介质在普通感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的广泛研究表明,感冒患者鼻分泌物中的几种介质浓度增加,如激肽、白三烯、组胺、白细胞介素 1、6 和 8、肿瘤坏死因子和由正常 T 细胞表达和分泌的活化调节(regulated by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48-53]。鼻分泌物中白细胞介素 6 和白细胞介素 8 的浓度与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54-55]。然而,病毒感染触发的宿主反应机制相互关联、极其复杂且尚未解决。例如,在感染 RSV 的呼吸道上皮细胞中,白细胞介素 1 和肿瘤坏死因子在 24 h 诱导白细胞介素 8 的合成,但在 48 h 部分抑制该细胞因子的合成[56]。
5、研究结果表明,上呼吸道普通感冒的影响不仅限于鼻腔,鼻窦也经常受到影响。在成人感冒患者的早期病程中完善的鼻窦 CT 扫描和平片显示出实质性异常,通常无需抗生素治疗即可自行消退[57-58]。这些结果表明,普通感冒期间观察到的大多数鼻窦异常不是细菌感染并发症的证据,而是正常病程的一部分。一项实验性研究的结果表明[59],擤鼻涕可引起鼻内压力增高,从而使液体从鼻腔推向鼻窦。此外,即使在没有细菌的情况下,也可在鼻窦抽吸物中检测到鼻病毒 RNA[60],使用原位杂交研究的结果为急性鼻窦炎患者上颌窦上皮细胞中存在鼻病毒提供了依据[61]。普通感冒的发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尽管感染全年都会发生,发病率最高在秋季和春季。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在秋季迅速增长,整个冬季都居高不下,直到春季才会再次回落。在热带地区,大多数的感冒发生在雨季。许多其他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往往有自身季节性模式。在大多数温带国家,RSV 通常在岁末年初左右暴发[62],但也记录了其他模式[63]。流感流行通常也发生在北半球的冬季,通常与 RSV 重叠[62,64]。鼻病毒是 RTI 的一个显著原因[65-73]以及细支气管炎的次要原因[74]。虽然全年均可检测到鼻病毒,但鼻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在秋季达到高峰,随后在春季出现小面积爆发[75-76]。一项随访研究的结果显示[77],儿童在出生后第 1 年的鼻病毒感染发病率较高。到 6 月龄时,超过 20%的儿童有实验室证实的鼻病毒感染。到 2 岁时,79%的儿童通过病毒培养或 PCR 记录到鼻病毒感染,91%有抗鼻病毒抗体。据估计,鼻病毒感染的平均年发病率约为 0.8 例/人[75]。然而,该数值可能被低估,基于 PCR 数据的计算产生的比率可能更高。
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与年龄成反比[2](图 1)。
1、平均而言,幼儿每年患感冒 6-8 次,而成人每年罹患感冒 2-4 次[2,78]。
2、由于季节和位置的可变性,无法明确急性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TI)的发生率,但在美国,估计为每人每年 3-6 次。1 岁以下的儿童平均经历了 6-8 次急性 RTI 发作。这个数字到成年后每年减少到 3-4 次。
3、与年龄有关的统计数据:由于针对病毒血清型的抗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因此鼻病毒感染的发生率在婴儿和幼儿中最高,并在儿童成年后下降。年幼的孩子更有可能存在传播病毒所需的频繁,亲密的个人接触;他们通常是在托儿所、日托机构和学校中感染病毒后,将感染传染给家庭成员。由于儿童分泌物中病毒浓度较高和病毒脱落持续时间较长,儿童也可能更具传染性。
在一岁以内,男婴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似乎高于女婴,但这种差异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逆转[2]。一些报告表明,在 3 岁以下儿童中男性占主导地位,而在 3 岁以上儿童中女性占主导地位。在成年人中,男女感染率没有明显差异。
关于鼻病毒感染或疾病进程的敏感性,没有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通常,美洲原住民和爱斯基摩人更容易患普通感冒,并且出现中耳炎等并发症的几率更高。这些发现可以通过环境条件(例如贫困和人满为患)或种族来解释。
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文献评审日期:2022-08-16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