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ADHF
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指继发于心脏功能异常而迅速发生或恶化的症状和体征,并伴有血浆利钠肽水平的升高。
对于急性心衰患者,应积极查找病因(表1)和诱因。
1、新发急性心衰的常见病因:
(1)急性心肌坏死和/或损伤(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重症心肌炎等)。
(2)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如急性瓣膜关闭不全、高血压危象、心包压塞)。
2、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常见诱因:ADHF大多是由一个或多个诱因所致,例如感染、严重心律失常、未控制的高血压、心衰患者不恰当地调整或停用药物(治疗依从性差)、以及静脉输入液体(尤其是含钠液体)过多过快等[1]。
编号 | 病因/诱因 |
1 |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
2 | 严重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如房颤、室速等,心动过缓) |
3 | 高血压急症 |
4 | 急性感染(肺炎、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或脓毒症 |
5 | 钠盐过量摄入,过多或过快输注液体 |
6 | 原发性心肌病 |
7 | 瓣膜性心脏病(风湿性、退行性等) |
8 | 急性中毒(酒精、一氧化碳、化学毒物等) |
9 | 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负性肌力药、具心脏毒性的化疗药等) |
10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 |
11 | 肺栓塞 |
12 | 先天性心脏病 |
13 | 妊娠和围生期心肌病 |
14 | 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应激性心肌病 |
15 | 心包压塞 |
16 | 代谢/激素水平变化(如淀粉样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
17 | 严重贫血 |
18 | 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 |
19 | 外科手术或围手术期并发症 |
20 | 急性机械性损伤:ACS并发心脏破裂(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腱索断裂或乳头肌急性功能不全)、胸部外伤、心脏介入、急性原发性或继发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瓣膜关闭不全、主动脉夹层 |
1、急性心衰是年龄>65岁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与高死亡率和高再住院率相关;院内死亡率为4%~10%[2]。出院后 1 年死亡率为 25-30%,死亡率或再住院率高达>45%[2]。
2、其中15%~20%为新发心衰,大部分则为原有慢性心衰的急性加重,即急性失代偿性心衰。与急性失代偿性 CHF 患者相比,新发心衰患者院内死亡率较高[2],但出院后死亡率和再住院率较低[2]。
1、根据是否存在淤血(分为“湿”和“干”)和外周组织低灌注情况(分为“暖”和“冷”)的临床表现,可将急性心衰患者分为4型,其中“湿暖”型最常见[3]。大多数急性心衰患者表现为收缩压正常或升高(>140mmHg,高血压性急性心衰),只有少数(5%~8%)表现为收缩压低(<90mmHg,低血压性急性心衰)。低血压性急性心衰患者预后差,尤其是同时存在低灌注时。
(1)干暖
(2)干冷
(3)湿暖
(4)湿冷
2、基于充血和/或外周灌注不足的征象,主要分为4种临床类型,他们之间可能存在重叠[2]。不同类型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2]。
(1)急性失代偿性心衰
(2)急性肺水肿
(3)孤立性右心室衰竭
(4)心源性休克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急性心衰时推荐应用Killip分级,因其与患者的近期病死率相关。
分级 | 症状与体征 |
Ⅰ级 | 无明显的心力衰竭 |
Ⅱ级 | 有左心衰竭,肺部啰音<50%肺野,奔马律,窦性心动过速或其他心律失常,静脉压升高,有淤血的X线表现 |
Ⅲ级 | 肺部啰音>50%肺野,可出现急性肺水肿 |
Ⅳ级 | 心源性休克,有不同阶段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
4、心力衰竭4个阶段与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的比较(见表3)
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文献评审日期:2021-05-31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