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研究认为 T 抗原(Thomsen-Friedenreich 抗原)暴露是 Sp-HUS 发病过程的核心机制:SP 神经氨酸酶在循环中释放并切割红细胞、血小板、肾小球内皮细胞表面的 N-乙酰神经氨酸进而暴露出神秘的 T 抗原,这一过程称为 T 激活39,T 抗原暴露后与宿主预先形成的针对 T 抗原的 IgM 抗体结合进而导致 Sp-HUS。但是近年来这一理论受到质疑:一方面抗 T 抗体是低滴度抗体,溶血能力弱,T 活化导致红细胞溶血依据不足40,此外,抗 T 抗体是一种冷反应抗体,在 37 ℃ 时,其既不引起红细胞凝集,也不引起补体活化41。
有报道称人半乳糖凝集素-3 可能与 Sp-HUS 发病有关42。据推测,在 Sp-HUS 补体 H 因子结合和脱离膜的功能可能受到损害,肺炎球菌表面蛋白 C(pneumococcal surface protein C,PSPC)可增强纤溶酶原的结合促进纤酶生成进而导致内皮损伤43。附着在 PSPC 上的 H 因子可抑制补体激活从而阻止补体介导的杀伤,从而介导了肺炎球菌的免疫逃逸44。目前尚不清楚补体系统失调是导致 Sp-HUS 血栓性微血管病变的原因还是侵袭性肺炎球菌病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