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ronidazole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核准日期:2021年6月25日|修改日期:2021年8月11日
本品主要成份为甲硝唑。
化学名称:2-甲基-5-硝基咪唑-1-乙醇 化学结构式:分子式:C6H9N3O3
分子量:171.16辅料:氯化钠、无水磷酸氢二钠、枸橼酸、注射用水。
100 mL:甲硝唑 0.5 g 与氯化钠 0.8 g
1. 剂量 给药剂量...登录
为减少耐药细菌的形成及保持本品及其他抗菌药物的有效性,本品应仅用于治疗已证实或强烈怀疑由以下细菌引起的感染。
当获得培养和药敏信息时,选择或调整抗菌治疗应考虑这些信息。若无此类数据,当地流行病学和药敏模式可有助于经验选择治疗。
1. 治疗厌氧菌感染本品适用于治疗敏感厌氧菌导致的严重感染。本品治疗应联合适当的外科操作。对于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除本品外,还应使用适合用于治疗需氮菌感染的抗生素。本品可有效治疗对克林霉素、氯霉素和青需素耐药的脆弱拟杆菌感染。
腹腔内感染(包括腹膜炎、腹腔内脓肿和肝脓肿):由包括脆弱拟杆菌族的拟杆菌属(脆弱拟杆菌、吉氏拟杆菌、卵圆拟杆菌、多形拟杆菌、普通拟杆菌)、梭菌属、真杆菌属、消化球菌属和消化链球菌属引起;
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由包括脆弱拟杆菌族的拟杆菌属、梭菌属、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和梭形杆菌属引起;
妇科感染(包括子宫内膜炎、子宫肌内膜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术后阴道断端感染):由包括脆弱拟杆菌族的拟杆菌属、梭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和梭形杆菌属引起;
细菌性败血症:由包括脆弱拟杆菌族的拟杆菌属和梭菌属引起;
骨和关节感染:由包括脆弱拟杆菌族的拟杆菌属引起,作为辅助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脑膜炎和脑肿):由包括脆弱拟杆菌族的拟杆菌属引起;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脓胸和肺脓肿):由包括脆弱拟杆菌族的拟杆菌属引起;
心内膜炎:由包括脆弱拟杆菌族的拟杆菌属引起。
2. 预防厌氧菌感染
术前、术中和术后预防性给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可降低择期结直肠手术(污染或潜在污染)的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应在术后 12 小时内停止预防性使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如果有感染体征,应获得标本进行培养,以鉴定致病菌,以便给予适当的治疗。
妊娠
致畸效应妊娠 B 类甲硝唑可透过胎盘屏降,并迅速进入胎儿循环,在大鼠中按最高达人用剂量的 5 倍剂量进行了生殖研究,研究显示无甲硝唑导致的生育力损害或对胎儿有害的证据。大约按人用剂量于妊娠小鼠腹膜内给予甲硝唑导致胎儿毒性;妊娠小鼠口服给药未观察到胎儿毒性。但没有对孕妇进行充分且对照良好的研究。因为动物生殖研究并非完全预测人类反应,且甲硝唑在啮齿动物中是致癌物,因此仅在明确需要使用本品时才应在妊振期使用。哺乳期妇女由于小鼠和大鼠研究显示甲硝唑有致肿瘤作用的可能性,因此应考虑药物对母亲的重要性,决定是停止哺乳还是停药。甲硝唑经乳汁排泄,浓度与血浆相近。哺乳期间,应停止哺乳或停用甲硝唑。有对任何赋形剂、已知活性成份甲硝唑或其他硝基咪唑类衍生物过敏史的患者禁用。
有活动性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血液病者禁用。
1. 警告
1)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影响
脑病和外周神经病变:甲硝唑治疗曾报道过脑病和外周神经变(包括视神经病变)病例。已有人报告,接受甲硝唑治疗的患者出现重度神经系统紊乱(包括癫痫以及周围神经病和视神经病)。如果出现任何异常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头晕、意识混乱或任何其他中枢神经系统(CNS)不良反应,则停用甲硝唑。
脑病伴有共济失调、头晕和发音障碍的小脑毒性曾被报道过。脑病报道中描述过核共振成像(MRI)上观察到中枢神经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一般在停用甲硝唑后数天至数周内可逆。据描述,MRI 上观察到的中枢神经病变亦可逆。曾报道过外周神经病变,主要为感觉型,其特点为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
接受甲硝唑治疗的患者中报道过惊厥性癫痫发作。
无菌性脑膜炎:甲硝唑治疗报道过发生无菌性脑膜炎病例,症状可出现在给药后数小时内,且在停止甲硝哇治疗后一般消退。出现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需要立即评估继续治疗的风险/效益比。
2)空气栓塞的风险
使用前,需密切观察输液通路内是否含有空气,用于加压输液前,应驱除袋内空气,以避免形成空气栓塞。使用进气式输液器进行输液时,应确保进气口处于关闭状态。3)科克因综合征患者
全身使用含甲硝唑的产品已报告出现重度肝脏毒性/急性肝衰竭病例,包括科克因综合征患者在治疗开始后非常快速发作致命后果的病例。因此,在该群体中,甲硝唑应在进行仔细的效益-风险评估后并且没有替代治疗时使用。肝功能检测必须在治疗开始之前、整个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进行,直到肝功能在正常范围内,或者直到达到基线值。如果肝功能检查结果在治疗期间显著升高,则应停用药物。建议科克因综合征患者立即向医生报告任何潜在的肝损害症状,并停止服用甲硝唑。
2. 一般注意事项出现运动失调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停药。重复一个疗程之前,应做白细胞计数。厌氧菌感染合并肾功能衰竭者,给药间隔时间应由 8 小时延长至 12 小时。重度肝脏疾病患者缓慢代谢甲硝唑,导致甲硝唑及其代谢产物在血浆中蓄积。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谨慎地给予低于常规推荐的剂量。处方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时应考虑这种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同时口服甲硝唑和华法林或其他口服豆香素的患者应仔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例(INR),并相应调整抗凝剂剂量。监测患者的出血症状和体征。
细胞色素 P450 诱导剂:同时应用诱导肝微粒体酶的药物(例如苯妥英或苯巴比妥)可能加快甲硝唑的清除,导致血药浓度下降;亦报道过苯妥英清除受损。细胞色素 P450 抑制剂:同时应用降低肝微粒体酶活性的药物(例如西咪替丁)可能延长甲硝唑的半衰期并降低其血浆清除率。细胞色素 P4503A4(CYP3A4)底物:甲硝唑与 CYP3A4 底物(如胺碘酮、他克莫司、环孢菌素、卡马西平和奎尼丁)联用可提高各 CYP3A4 底物的血浆水平。需要监测 CYP3A4 底物的血浆浓度。酒精:在甲硝唑治疗之前、期间和之后长达 72 小时内不应饮用酒精饮料或含酒精产品,因为可能出现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头痛、心动过速、潮红、头痛和潮热。白消安:与甲硝唑进行联合治疗的过程中,白消安的血浆浓度会升高,从而导致严重的白消安毒性。锂:锂与甲硝唑联用会降低锂清除率,从而可能导致锂毒性。锂毒性可能会导致肾损害。需要经常监测血清锂和肌酐水平。5-氟尿嘧啶:甲硝陛会降低 5-氟尿嘧啶的清除率,并因此可能引发 5-氟尿嘧啶毒性。维库溴铵:甲硝唑可能增强维库溴铵的功效。微生物学
甲硝唑在体外对大多数专性厌氧菌有活性,但似乎对兼性厌氧菌或专性需氧菌无任何临床相关的活性。对于敏感细菌,甲硝唑一般在等于或略高于最低抑菌浓度时有杀菌作用。研究显示,甲硝唑对以下细胞有体外及临床活性:厌氧革兰阴性杆菌,包括:拟杆菌属,包括脆弱拟杆菌族(脆弱拟杆菌、吉氏拟杆菌、卵圆拟杆菌、多形拟杆菌、普通拟杆菌);梭杆菌属厌氧革兰阳性杆菌,包括:梭菌属和敏感菌株的真杆菌;厌氧革兰阴性球菌,包括: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很多无芽孢革兰阳性厌氧杆状菌对甲硝唑耐药。药敏试验应进行细菌学研究,以确定病原体及其对甲硝唑的敏感性;但个体厌氧菌分离株的快速、常规药敏试验并非始终切实可行,可在等待这些结果时开始治疗。定量方法提供了抗菌药敏感性的最准确估计。建议采用标准化琼脂稀释法及肉汤微稀释法。确定细菌对甲硝唑的敏感性的判读标准为:稀释度a最低抑菌浓度(MIC)(μg/mL) | 判读 |
≤ 8 | (S)敏感 |
16 | (I)中敏 |
≥ 32 | (R)耐药 |
如果甲硝唑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不超过 8 μg/L,则可认为细菌分离株敏感。甲硝唑最低物菌浓度(MIC)为 16 μg/mL 的细菌视为中敏。如果最低药物浓度(MIC)值大于 16 μg/L,则认为细菌耐药。由于读数终点困难及最低抑菌浓度(MIC)聚集在临界浓度或其附近,因此确定了中敏范围。若可获得数据,判读指南基于药代动力学数据、最低抑菌浓度(MIC)的群体分布及临床疗效研究。为了使药物在常见感染的脓肿和/或低灌注组织中尽可能达到最佳的水平,建议采用抗微生物剂的最高批准剂量治疗厌氧菌感染。当采用最高剂量及适当的辅助治疗时,认为具有敏感终点的细菌一般易于治疗,具有中敏终点的细菌可能产生应答,但应仔细监测患者应答,引流术及清创术等辅助治疗对厌氧菌感染的适当处理非常重要。实验室“耐药”投告显示感染细菌不大可能对治疗产生应答。不建议对甲硝唑治疗艰难梭菌引起的腹泻进行常规检测,因为尚不确定其与临床失败的相关性。
建议对标准化药敏试验采用对照菌株。每次进行试验时,应包括一种或多种对照菌株。如果对照菌株的结果在下文报告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内,则认为临床实验室检查处于可接受的对照下。对于参考琼脂稀释试验,与对照菌株相关的甲硝唑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为:
对照菌株 | ATCC 编号a | 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μg/mL) |
脆弱拟杆菌 | 25285 | 0.25-1 |
多形拟杆菌 | 29741 | 0.5-2 |
艰难梭菌 | 700057 | 0.125-0.5 |
对于肉汤微稀释法试验,与对照菌株相关的甲硝唑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为:
对照菌株 | ATCC 编号a | MIC 范围(μg/mL) |
脆弱拟杆菌 | 25285 | 0.25-2.0 |
多形拟杆菌 | 2974 | 0.5-4.0 |
艰难梭菌 | 43055 | 0.125-0.5 |
甲硝唑是一种合成抗菌化合物。口服与静脉剂型的甲硝唑在体内的处置相似,在健康人中的平均清除半衰期为 8 小时。
甲硝唑及其代谢产物的主要清除途径为经尿液(60% -80% 剂量),粪便排泄占剂量的 6% -15% 。尿液中出现的代谢产物主要来自侧链氧化[1-(β-羟乙基)-2-羟甲基-5-硝基咪唑和 2-甲基-5-硝基咪唑-1-基-乙酸]及葡萄糖苷酸结合,原形甲硝唑约占总量的 20% 。甲硝唑的肾脏清除率约为 10 mL/分钟/1.73m2。甲硝唑是血浆中出现的主要成分,亦存在较少量的 2-羟甲基代谢产物。低于 20% 的循环甲硝唑与血浆蛋白结合。母体化合物及代谢产物均对大多数菌株的厌氧菌有体外抗菌活性。脑脊液、唾液和乳汁中的甲硝唑浓度与血浆相近。肝脓肿的脓液中亦检测到抗菌浓度的甲硝唑。血浆甲硝唑浓度与给药剂量成比例。正常受试者静脉输注 100-4000 mg 甲硝唑 8 小时显示剂量与峰血浆浓度呈线性关系。在接受甲硝唑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中,采用 15 mg/kg 负荷剂量、6 小时后剂量为 7.5 mg/kg、每 6 小时一次剂量方案,甲硝唑的平均峰稳态血浆浓度为 25 μg/mL,平均谷(最低)浓度为 18 μg/mL。肾功能下降不改变甲硝唑的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但在肝功能下降的患者中,甲硝唑的血浆清除率下降。在一项研究中似乎表明新生儿清除甲硝唑的能力减弱。生后前三天内测定的清除半衰期与孕龄负相关。孕龄为 28 至 40 周的婴儿中,相应的清除半衰期在 109 至 22.5 小时范围内。遗传毒性
甲硝唑在多个体外试验系统中显示出致突变性,但在哺乳动物体内研究中未见遗传损害。致癌性在小鼠和大鼠长期经口给药研究中,甲硝唑可见致癌性,但在仓鼠中进行的类似研究结果为阴性。网页版仅展示部分,【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儿童用药等】使用微信扫一扫,在用药助手 App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