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米沙坦是一种口服起效的,特异性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AT1型)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 AT1亚型(已知的血管紧张素 II 作用位点)呈高亲和性结合,该结合作用持久,但无任何部分动剂效应。替米沙坦在 AT1受体位点无任何部位激动剂效应,替米沙坦选择性与 AT1受体结合,该结合作用持久。替米沙坦对其他受体(包括 AT2和其它特征更少的 AT 受体)无亲和力。由于替米沙坦导致血管紧张素 II 水平增高,从而可能引起的受体过度刺激效应亦不可知。替米沙坦可致血醛固酮水平下降。替米沙坦不抑制人体血浆肾素,亦不阳断离子通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激酶 II)亦可降解缓激肽,由于替米沙坦不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故不会出现缓激肽作用增强导致的不良反应。替米沙坦对其它受体(包括 AT2和其它特征更少的 AT 受体,功能尚不清楚)无亲和力。
在人体,给予 80 mg 替米沙坦几乎可完全抑制血管紧张素 II 引起的血压升高,抑制效应持续 24 小时,在 48 小时仍可测到。
毒理学 在临床前安全性研究中所用的剂量,与临床治疗剂量相当,可能引起红细胞指数(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降低和肾脏血液动力学改变(血尿素氮与肌酐增加)以及血压正常的动物血钾升高。在狗可见肾小管扩张及萎缩。大鼠和狗也可见消化道粘膜损伤(糜烂,溃疡或炎症)。这些药理学不良反应,从临床前研究得知是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 II 拮抗剂共有的反应,可以使用口服盐类补充剂预防。在上述两个种属都可见血浆肾素活性增高与肾小球球细胞肥厚/增生。上述变化,亦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其它血管紧张素 II 拮抗剂共有的反应,无临床特异性。动物试验显示,替米沙坦对于胎仔产后发育有些潜在的不良影响,包括体重减轻,睁眼延迟,死亡率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