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ulin Aspart 30 Injection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核准日期:2021年6月18日
1 mL 混悬液含 100 单位(100U)的可溶性门冬胰岛素和精蛋白门冬胰岛素(相当于 3.5 mg),比例为 30:70。其活性成分为门冬胰岛素(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生产的)。
1 支预填充笔中含 3 mL,相当于 300 单位(300U)。
本品以间甲酚和苯酚作为抑菌剂,每 100 mL 本品中加入间甲酚 0.172 g 和苯酚 0.15 g。
其他成份:甘油、锌(氯化物)、氯化钠、二水合磷酸氢二钠、硫酸鱼精蛋白、氢氧化钠(pH 调节剂)或盐酸(pH 调节剂)和注射用水。
100 单位/mL,3 mL/支(特充)。
用量 本品的用量因人...登录
对门冬胰岛素或本品中所含任何其他成份过敏(参见【成份】)。
低血糖发作时。
避免意外混淆/给药错...登录
本品为可溶性门冬胰岛素(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和精蛋白门冬胰岛素(中效胰岛素类似物)组成的双时相混悬液。本品含 30% 速效门冬胰岛素和 70% 中效门冬胰岛素。在摩尔当量的基础上,门冬胰岛素与人胰岛素等效价。
作用机制
门冬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是通过其分子与肌肉和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促进细胞对葡萄糖吸收利用,同时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实现的。
本品皮下注射后,将在 10-20 分钟内起效。作用最强时间在注射后 1-4 小时之间。作用持续时间可达 24 小时。
在一项为期 3 个月的对比实验中,1 型和 2 型糖尿病患者于早、晚餐前分别接受本品或双时相人胰岛素 30 治疗,本品可显著降低餐后血糖水平(早餐和晚餐)。
一项对 1 型和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 9 个试验 Meta 分析表明,与双时相人胰岛素 30 相比,本品早餐前和晚餐前给药可显著改善餐后血糖控制(早餐、午餐和晚餐餐后血糖的平均增量)。尽管本品治疗患者的空腹血糖较高,但是,根据糖基化血红蛋白测量,总体控制血糖是相似的。
在一项临床研究中,341 位 2 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单独使用本品治疗,或者使用本品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或者使用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联合治疗。治疗 16 周后,使用本品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的患者和使用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相比,主要疗效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没有差异。这项临床研究中,57% 的患者基线糖化血红蛋白在 9% 以上,在这部分患者当中,使用本品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的患者比使用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联合治疗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下降的更为显著。
在一项研究中,单独使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为接受本品每日两次治疗(117 例患者)或接受甘精胰岛素每日一次治疗(116 患者)。根据给药指南的指导接受 28 周的治疗后,使用本品患者的 HbA1c 平均下降 2.8%(基线值为 9.7%)。采用本品治疗时,分别有 66% 和 42% 的患者实现了 HbA1c 低于 7% 和 6.5%,平均 FPG 下降大约为 7 mmol/L(从基线时的 14.0 mmol/L 下降到 7.1 mmol/L)。
一项 Meta 分析表明,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本品治疗时的夜间低血糖发作及重度低血糖发作总风险低于双时相人胰岛素 30。在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中,日间低血糖发作总风险较高。
儿童和青少年:一项为期 16 周,共纳入 167 例 10-18 岁受试者的临床试验中,比较了本品(一日三次)餐时给药与人胰岛素(一日两次)加双时相人胰岛素 30(一日一次)餐时给药对餐后血糖的控制(两组均可根据血糖情况选择联合睡前 NPH 治疗)。其主要结果为:16 周治疗后(访视 6),本品所在治疗组的平均餐后血糖增量比人胰岛素/双时相人胰岛素 30 组低,但没有显著差异。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无差异。
在一项较小型(54 例受试者)对更低年龄人群(6-12 岁)的双盲、交叉研究(接受每种治疗 12 周)中发现,本品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与餐后血糖升高幅度均低于双时相人胰岛素 30 治疗组。双时相人胰岛素 30 治疗组终点 HbA1c 低于本品治疗组。
老年患者用药:尚未在老年患者中进行本品的药效学特性研究。但一项随机、双盲、交叉 PK/PD 试验在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19 例 65-83 岁患者,平均年龄 70 岁)中对门冬胰岛素与可溶性人胰岛素进行了比较。门冬胰岛素与可溶性人胰岛素在老年患者中药效学特性差异(GIRmax,AUCGIR 0-120 min)与健康受试者和较年轻的糖尿病受试者中观察到的结果相似。
临床前安全性资料
非临床数据表明,根据安全性药理学、重复给药毒性、遗传毒性和生殖毒性的常规试验,门冬胰岛素对人体没有特殊危险。在体外试验中,包括与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受体的结合,以及对细胞生长的影响,门冬胰岛素的表现与人胰岛素非常相似。研究也表明,门冬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的解离与人胰岛素相当。
门冬胰岛素为人胰岛素 B 链第 28 位的脯氨酸由天门冬氨酸代替,所以门冬胰岛素形成六聚体的倾向比可溶性人胰岛素低。本品中 30% 由可溶性门冬胰岛素组成,与双时相人胰岛素中的可溶性人胰岛素相比,皮下吸收更快。另外 70% 结晶相是精蛋白门冬胰岛素,与人 NPH 胰岛素类似,具有较长的吸收作用时间。
本品的最大血清胰岛素浓度比双时相人胰岛素 30 平均高 50%。本品达到最大浓度的时间平均是双时相人胰岛素 30 的一半。在健康人中,经皮下注射本品每 kg 体重 0.20 单位,约在注射 60 分钟后,达到最大血清胰岛素浓度,平均为 140±32pmoL/L。本品的半衰期平均为 8-9 小时,反映鱼精蛋白结合部分的吸收率。血清胰岛素水平在皮下注射后 15-18 小时回到基值。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给予本品后,达到最大浓度的时间约为 95 分钟,持续时间不少于 14 小时。
老年患者用药:尚未在老年患者中进行关于本品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研究。但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65-83 岁,平均年龄 70 岁)中门冬胰岛素与可溶性人胰岛素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相对差异与健康受试者和较年轻的糖尿病受试者中观察到的结果相似。在老年受试者中观察到吸收率下降,导致浓度达峰时间延长(82(四分位间距为 60-120)分钟),但最大浓度与较年轻的 2 型糖尿病受试者相似,略低于 1 型糖尿病受试者。
肝肾损害:尚未在肝肾损害的患者中进行本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但在不同程度肾功能和肝功能损害患者中,随剂量增加,可溶性门冬胰岛素的药代动力学无变化。
儿童和青少年:尚未在儿童或青少年中进行本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但曾在儿童(6-12 岁)和青少年(13-17 岁)1 型糖尿病患者中研究过可溶性门冬胰岛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在这两个年龄组中,门冬胰岛素均迅速吸收,达峰时间与成人相似。但不同年龄组最大浓度程度存在差异,强调门冬胰岛素个体化剂量调整的重要性。
网页版仅展示部分,【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儿童用药等】使用微信扫一扫,在用药助手 App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