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meprazole Sodium For Injection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核准日期:2007年1月26日|修改日期:2013年12月1日
本品主要成份为奥美拉唑钠,辅料为:氢氧化钠。
化学名称:5-甲氧基-2-{[(4-甲氧基-3,5-二甲基-2-吡啶基)-甲基]-亚磺酰基}-1 H-苯并咪唑钠一水合物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17H18N3NaO3S·H2O
分子量:385.41
静脉滴注:临用前将瓶中的内容物溶于 l00 毫升 0.9%氯化钠注射液或 100 毫升 5% 葡萄糖注射液中,本品溶解后静脉滴注时间应在 20 一 30 分钟或更长。禁止用其他其溶剂或其他药物溶解和稀...登录
奥美拉唑是一对活性旋光对映体的消旋混合物,籍由高目标性的作用机制来降低胃酸的分泌,是胃壁细胞中酸泵的特殊抑制剂。本品作用迅速,每天一次的剂量能够可逆性的抑制胃酸的分泌。 奥美拉唑是一种弱碱性物质,在胃壁细胞内小管这一高酸性环境中被浓缩转化为活性物质,抑制 H + ,K + 一 ATP 酶(质子泵)。这种对胃酸形成最后步骤的抑制作用呈剂量相关性,并高度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和刺激性胃酸分泌,但与刺激物无关。
人体静脉给予奥美拉唑,呈剂量相关性的抑制胃酸分泌,为了迅速达到与多次口服 20 毫克相同的降低胃内酸度的作用,建议首次静脉内给予 40 毫克奥美拉唑。静注 40 毫克奥美拉唑迅速降低胃内酸度,24 小时内平均下降 90%。奥美拉唑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与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相关,而与给药时的血药浓度无关。 幽门螺杆菌与酸消化性疾病有关,包括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分别由 95%和 7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的主要因素。幽门螺杆菌和胃酸一起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
奥美拉唑与抗生素合用可根除幽门螺杆菌,这与迅速缓解症状、胃粘膜修复率高及消化性溃疡病的长期缓解相关,并因此减少了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同时也减少了长期用抗泌酸药治疗的需要。 任何方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所致胃酸减少,都增加胃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数量,用抑酸药物治疗,则沙门菌和弯曲杆菌属感染胃肠道的危险性可能略有增加。 在大鼠长期给予奥美拉唑的研究中,观察到胃 ECL 细胞增大和良性肿瘤,这是持续性高胃泌素血症因胃酸抑制的结果。在用 H2 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和部分底部切除术后也有类似的发现。显然这些变化并非上述药物的直接作用。
分布
健康人体分布容积约为 0.3L/kg,肾功能不全病人也有相近的分布容积。老人或肝功能不全病人的分布容积稍低,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 95%。
代谢和排泄
静脉内给予奥美拉唑,药—时曲线的平均终末相半衰期约为 40 分钟,总血浆清除率为 0.3~0.6L/min。治疗期间半衰期未变化。
奥美拉唑主要在肝脏中经细胞色素 P450(CYP)酶系完全代谢。其中主要依赖特异的同功型 CYP2C19(S-美芬妥英羟化酶),该酶的遗传表达具有多态性,奥美拉唑经 CYP2C19 催化生成羟基奥美拉唑,这是血浆中的主要代谢产物。鉴于此,奥美拉唑与 CYP2C19 的其他底物之间可能会由于竞争性抑制而产生代谢上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奥美拉唑代谢物对胃酸的分泌没有作用。约 80%的静脉内给药剂量以代谢物形式经尿液排泄,其余主要由胆汁分泌,经粪便排泄。
肾衰病人奥美拉唑的清除未有变化,肝功能损害病人的清除半衰期增加,但每日一次口服剂量未见奥美拉唑积累。
遗传毒性:
奥美拉唑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和大鼠肝脏 DNA 损伤试验结果阴性,小鼠微核试验结果难以判断。
生殖毒性:
大鼠给予奥美拉唑 13.8-138.0 mg/kg/天(约为人用剂量的 35-345 倍),其生育力和生殖行为未见明显异常。怀孕大鼠给予奥美拉唑 138 mg/kg/天(约为人用剂量的 345 倍),怀孕家兔给予 69 mg/kg/天 (约为人用剂量的 172 倍),未发现奥美拉唑具有潜在致畸作用。
家兔给予奥美拉唑 6.9~69.1 mg/kg/天(约为人用剂量的 17~172 倍),可见胚胎死亡、吸收胎和流产的发生率呈剂量依赖性地升高。亲代大鼠给予奥美拉唑 13.8~138.0 mg/kg/天(约为人用剂量的 35~345 倍),子代动物呈剂量依赖性地出现胚胎/胎仔毒性和出生后的发育毒性。尚无怀孕妇女给药的充分和严格对照的临床研究。少量资料报道,怀孕妇女服用本品后出现新生儿先天畸形。因此,怀孕妇女在使用本品前,应充分考虑本品可能对胎儿造成的伤害。
致癌性:
大鼠连续 24 个月给予奥美拉唑 1.7、3.4、13.8、44.0 和 140.8 mg/kg/天(以 50 kg 人每日服用 20 mg 计,约为人用剂量的 4-352 倍),动物剂量依赖性出现胃肠嗜铬样细胞瘤,其中雌鼠因血中奥美拉唑浓度高于雄鼠,其肠嗜铬样细胞瘤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雄鼠,但此现象在正常大鼠中极少发生。另一项研究中,雌性大鼠连续 1 年给予 13.8 mg/kg/天(约为人用剂量的 35 倍),之后停药 1 年,未见细胞瘤产生。但大鼠给药 1 年时,出现与药物相关的肠嗜铬样细胞增生(给药组 94%,对照组 10%),二年时给药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缩小,但给药组肠嗜铬样细胞增生的发生率仍较高(46%/26%)。另外,—只大鼠(2%)出现罕见的原发性胃部恶性肿瘤,而在大鼠给药 24 个月的致癌试验中,未见此类现象发生, 而且从历史资料来看,该种属大鼠无发生类似肿瘤的记载,由于仅出现一例,其意义难以判断。
化学名称为:5-甲氧基-2-〔[(4-甲氧基-3,5-二甲基-2-吡啶基)-甲基]-亚磺酰基〕-1 H-苯并咪唑
分子式:C17H19N3O3 S
分子量:345.42
网页版仅展示部分,【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儿童用药等】使用微信扫一扫,在用药助手 App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