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ronidazole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核准日期:2007年5月29日|修改日期:2021年5月14日
本品主要组份为甲硝唑。
化学名称:2-甲基-5-硝基咪唑-1-乙醇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6H9N3O3
分子量:171.16
辅料:氯化钠、无水磷酸氢二钠、无水枸橼酸和注射用水。
100 mL:甲硝唑 0.5 g 与氯化钠 0.8 g
1. 剂量给药剂量、速率和持续时间应个体化对待,具体取决于用药适应症、患者的年龄、体重、临床状况和合用治疗以及患者对治疗的临床和实验室反应。治疗厌氧菌感染推荐的成人剂量方案包括:必要时,根据疾病严重程...登录
为减少耐药细菌的形成及保持本品及其他抗菌药物的有效性,本品应仅用于治疗已证实或强烈怀疑由以下细菌引起的感染。
当获得培养和药敏信息时,选择或调整抗菌治疗应考虑这些信息,若无此类数据,当地流行病学和药敏模式可有助于经验选择治疗。1. 治疗厌氧菌感染本品适用于治疗敏感厌氧菌导致的严重感染。本品治疗应联合适当的外科操作,对于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除本品外,还应使用适合用于治疗需氧菌感染的抗生素。本品可有效治疗对克林霉素、氯霉素和青霉素耐药的脆弱拟杆菌感染。腹腔内感染(包括腹膜炎、腹腔内脓肿和肝脓肿):由包括脆弱拟杆菌属的拟杆菌属(脆弱拟杆菌、吉氏拟杆菌、卵圆拟杆菌、多形拟杆菌、普通拟杆菌)、梭菌属、真杆菌属、消化球菌属和消化链球菌属引起;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由包括脆弱拟杆菌族的脆弱拟杆菌属、梭菌属、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和梭形杆菌属引起;妇科感染(包括子宫内膜炎、子宫肌内膜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术后阴道断端感染):由包括脆弱拟杆菌族的脆弱拟杆菌属、梭菌属、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和梭形杆菌属引起;细菌性败血症:由包括脆弱拟杆菌族的拟杆菌属和梭菌属引起;骨和关节感染:由包括脆弱拟杆菌族的拟杆菌属引起,作为辅助治疗;中柜神经系统感染(包括脑膜炎和脑脓肿):由包括脆弱拟杆菌族的拟杆菌属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脓胸和肺脓肿):由包括脆弱拟杆菌族的拟杆菌属引起;心内膜炎:由包括脆弱拟杆菌族的拟杆菌属引起;2. 预防厌氧菌感染术前、术中和术后预防性给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可降低择期结直肠手术(污染或潜在污染)的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应在术后 12 小时内停止预防性使用甲硝唑氧化钠注射液。如果有感染体征,应获得标本进行培养,以确定致病菌,以便给予适当的治疗。妊娠
致畸效应妊娠 B 类甲硝唑可透过胎盘屏降,并迅速进入胎儿循环,在大鼠中按最高达人用剂量的 5 倍剂量进行了生殖研究,研究显示无甲硝唑导致的生育力损害或对胎儿有害的证据。大约按人用剂量于妊娠小鼠腹膜内给予甲硝唑导致胎儿毒性;妊娠小鼠口服给药未观察到胎儿毒性。但没有对孕妇进行充分且对照良好的研究。由于动物生殖研究并非完全预测人类反应,且甲硝唑在啮齿动物中是致癌物,因此仅在明确需要使用本品时才应在妊振期使用。哺乳期妇女由于小鼠和大鼠研究显示甲硝唑有致肿瘤作用的可能性,因此应考虑药物对母亲的重要性,决定是停止哺乳还是停药。甲硝唑经乳汁排泄,浓度与血浆相近。哺乳期间,应停止哺乳或停用甲硝唑。有对任何赋形剂、已知活性成分甲硝唑或其他硝基咪唑类衍生物过敏史的患者禁用。
有活动性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血液病者禁用。1. 警告
1)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影响
脑病和外周神经病变:甲硝唑治疗曾报道过脑病和外周神经病变(包括视神经病变)病例。已有人报告,接受甲硝唑治疗的患者出现重度神经系统素乱(包括癫痫以及周围神经病和视神经病)。如果出现任何异常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头晕、意识混乱或任何其他中枢神经系统(CNS)不良反应,则停用甲硝唑。脑病伴有共济失调、头晕和发音障碍的小脑毒性曾被报道过。脑病报道中描述过核共振成像(MRI)上观察到中枢神经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一般在停用甲硝唑后数天至数周内可逆。据描述,MRI 上观察到的中枢神经病变亦可逆。曾报道过外周神经病变,主要为感觉型,其特点为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接受甲硝唑治疗的患者中报道过惊厥性癫痫发作。无菌性脑膜炎:甲硝唑治疗报道过发生无菌性脑膜炎病例。症状可出现在给药后数小时内,且在停止甲硝唑治疗后一般消退。出现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需要立即评估继续治疗的风险/效益比。2)空气栓塞的风险使用前,需密切观察输液通路内是否含有空气,用于加压输液前,应驱除袋内空气,以避免形成空气栓塞。使用进气式输液器进行输液时,应确保进气口处于关闭状态。3)科克因综合征患者全身使用含甲硝唑的产品已报告出现重度肝脏毒性/急性肝衰竭病例,包括科克因综合征患者在治疗开始后非常快速发作致命后果的病例。因此,在该群体中,甲硝唑应在进行仔细的效益-风险评估后并且没有替代治疗时使用。肝功能检测必须在治疗开始之前、整个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进行,直到肝功能在正常范围内,或者直到达到基线值。如果肝功能检查结果在治疗期间显著升高,则应停用药物。建议科克因综合征患者立即向医生报告任何潜在的肝损害症状,并停止服用甲硝唑。2. 一般注意事项
出现运动失调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停药。重复一个疗程之前,应做白细胞计数。厌氧菌感染合并肾功能衰竭者,给药间隔时间应由 8 小时延长 12 小时。
重度肝脏疾病患者缓慢代谢甲硝唑,导致甲硝唑及其代谢产物在血浆中蓄积。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谨慎地给予低于常规推荐的剂量。肝性脑病的患者应慎用。重度肝性脑病的患者的甲硝唑代谢缓慢,从而使得甲硝唑累积。这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急性发作。根据需要减少甲硝唑的剂量。给予含钠离子的溶液可能导致钠潴留。接受皮质激素的患者或易水肿的患者给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时需谨慎。未进行血液透析的重度肾损伤患者应监测甲硝唑及其代谢物的血液水平:监测毒性迹象。对于轻度到中度肾损伤的患者,没有必要调整剂量,因为消除半衰期没有明显的改变。重度肾损伤的患者应慎用。可能有必要调整剂量。未进行血液透析将大量甲硝唑及其代谢物从体循环中清除。因此,可能有必要在血液透析后补充甲硝唑。接受腹膜透析的患者应监测毒性迹象,因为存在甲硝唑代谢物的潜在累积。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期间,已知的或既往未知的念珠菌病可能表现出更明显的症状,需要杀念珠菌剂治疗。在无已证实或强烈怀疑的细菌感染或预防适应症情况下,处方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不大可能为患者提供益处,并且会增加形成耐药菌的风险。本药品含有 0.8 g 氯化钠/100 mL。患者需考虑控制饮食的钠摄入量。甲硝唑与下列药物不相容(包括但不限于):氨曲南、头孢羟唑钠甲酸酯、头孢西丁、青霉素 G。由于缺乏相容性研究,本药品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
不得使用已知成确定不相容的添加剂,添加物质或药物前,需验证其在甲硝唑中的可溶性和稳定性,并且甲硝唑的值范围是适当的(本品 pH 值为 4.5-7.0)。添加剂可能不相容。当加入添加剂时,必须查阅拟添加药物的使用说明及其他有关文献。加入添加剂后,应充分混合溶液。添加后,如果出现颜色变化和/或沉淀物、不溶性复合物或晶体,请勿使用。请勿储存含添加剂的溶液。丢弃任何未使用的部分。仅供一次性使用。3. 实验室检查甲硝唑是一种硝基咪唑,应慎用于有恶性血液病证据或病史的患者。在其用药期间的观察到轻度白细胞减少症;但在临床试验中未观察到甲硝唑引起的持续血液学异常。建议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白细胞总计数和分类计数。由于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建议高剂量、长期或反复治疗病例定期进行临床及实验室监测(包括血常规)。4. 药物/实验室检查相互作用甲硝唑可能干扰某些类型的血清生化值测定,例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衡(AST,谷草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LDH)、甘油三酯和己糖激酶葡萄糖。观察值可能为零。报道过干扰的所有检测均与烟碱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还原作用(NAD + ⇌NADH)的酶偶联相关。干扰是由于 pH7 时 NADH(340nm)与甲硝唑(322nm)的吸光度峰值相近。5. 患者须知应忠告患者,抗菌药,包括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应仅用于治疗细菌感染。这些药物不能治疗病毒感染(例如普通感冒)。当给患者处方了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细菌感染时,应告知患者,虽然在治疗过程早期常常会感觉好转,但应完全按说明书用药。剂量透漏或未完成整个治疗疗程可能导致:1)降低即刻治疗的有效性;
2)增加细随产生耐药,且导致将来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或其他抗菌药无效的可能性。
甲硝唑的一些不良反应(例如癫痫、头晕、视神经病)可能会危害驾驶或机器操作的能力。微生物学
甲硝唑在体外对大多数专性厌氧菌有活性,但似乎对兼性厌氧菌或专性需氧菌无任何临床相关的活性。对于敏感细菌,甲硝唑一般在等于或略高于最低抑菌浓度时有杀菌作用。研究显示,甲硝唑对以下细胞有体外及临床活性:厌氧革兰阴性杆菌,包括:拟杆菌属,包括脆弱拟杆菌族(胞弱拟杆菌、吉氏拟杆菌、卵圆拟杆菌、多形拟杆菌、普通拟杆菌)梭杆菌属厌氧革兰阳性杆菌,包括:梭菌属和敏感菌株的真杆菌厌氧革兰阴性球菌,包括: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很多无芽孢革兰阳性厌氧杆状菌对甲硝唑耐药。药敏试验应进行细菌学研究,以确定病原体及其对甲硝唑的敏感性,但个体厌氧菌分离株的快速、常规药敏试验并非始终切实可行,可在等待这些结果时开始治疗。定量方法提供了抗菌药敏感性的最准确估计。建议采用标准化琼脂稀释法及肉汤微稀释法。确定细菌对甲硝唑的敏感性的判读标准为:对于肉汤微稀释法试验,与对照菌株相关的甲硝唑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为:
甲硝唑是一种合成抗菌化合物。口服与静脉剂型的甲硝唑在体内的处置相似,在健康人中的平均清除半衰期为 8 小时。
甲硝唑及其代谢产物的主要清除途径为经尿液(60%-80% 剂量),粪便排泄占剂量的 6%-15%。尿液中出现的代谢产物主要来自侧链氧化[1-(β-羟乙基)-2-羟甲基-5-硝基咪唑和 2-甲基-5-硝基咪唑-1-基-乙酸]及葡萄糖苷酸结合,原形甲硝唑约占总量的 20%。甲硝唑的肾脏清除率约为 10 mL/分钟/1.73m2。甲硝唑是血浆中出现的主要成分,亦存在较少量的 2-羟甲基代谢产物。低于 20% 的循环甲硝唑与血浆蛋白结合。母体化合物及代谢产物均对大多数菌株的厌氧菌有体外抗菌活性。脑脊液、唾液和乳汁中的甲硝唑浓度与血浆相近。肝脓肿的脓液中亦检测到抗菌浓度的甲硝唑。血浆甲硝唑浓度与给药剂量成比例。正常受试者静脉输注 100-4000 mg 甲硝唑 8 小时显示剂量与峰血浆浓度呈线性关系。在接受甲硝唑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中,采用 15 mg/kg 负荷剂量、6 小时后剂量为 7.5 mg/kg、每 6 小时一次剂量方案,甲硝唑的平均峰稳态血浆浓度为 25 μg/mL,平均谷(最低)浓度为 18 μg/mL。肾功能下降不改变甲硝唑的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但在肝功能下降的患者中,甲硝唑的血浆清除率下降。在一项研究中似乎表明新生儿清除甲硝唑的能力减弱。生后前三天内测定的清除半衰期与孕龄负相关。孕龄为 28 至 40 周的婴儿中,相应的清除半衰期在 109 至 22.5 小时范围内。遗传毒性
甲硝唑在多个体外试验系统中显示出致突变性,但在哺乳动物体内研究中未见遗传损害。致癌性在小鼠和大鼠长期经口给药研究中,甲硝唑可见致癌性,但在仓鼠中进行的类似研究结果为阴性。网页版仅展示部分,【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儿童用药等】使用微信扫一扫,在用药助手 App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