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15年国际儿童急性肺损伤共识会议(pediatric acute lung injury consensus conference,PALICC)首次发布了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ystress syndrome,PARDS)的具体定义,并提供了诊疗指南和未来研究方向。在之后的几年里,随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关于(P) ARDS的新观念和新进展:包括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深入、肺保护性通气相关新概念(驱动压、机械能、自发性肺损伤)、新技术[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HFNC)]以及快速发展的医疗保健系统(信息学,临床决策工具)等,对2015版PARDS指南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考验。与此同时,实践表明,在资源有限环境下,按照2015版标准诊断PARDS存在一些困难,且在其治疗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此外,最近的文献强调了不同PICU中心在实施2015版PARDS指南上的一些差异性,发现不遵循指南与更高的病死率相关。这些原因都促使了PALICC-2的召开,以便更加细化PARDS的诊断和更新相关的诊疗方案。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证据识别评估及专家们的投票和磋商,会议最终于2023年2月发布了第二版国际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指南(PALICC-2指南)。该指南共有34条临床推荐建议(1个强推荐,33个一般推荐),另有112条声明:其中18条关于PARDS和PARDS倾向的诊断标准、55条良好的实践声明、7条医疗保健政策声明和32条研究方向陈述。本文对主要内容介绍如下,同时对相较于2015版指南的更新部分做了重点解读,限于篇幅,省略了方法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