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或)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阳性 6 个月以上。
由 HBV 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
HBsAg 阴性/抗-HBc 阳性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学治疗时,HBV DNA 较基线升高≥2 Ig IU/mL,或基线 HBV DNA 阴性者转为阳性,或 HBsAg 由阴性转为阳性。
既往 HBeAg 阳性的患者HBeAg 消失。
既往 HBeAg 阳性的患者HBeAg 消失,抗-HBe 出现。
既往 HBsAg 阳性的患者HBsAg 消失。
既往 HBsAg 阳性的患者HBsAg 消失,抗-HBs 出现。
1、HBV 属嗜肝 DNA 病毒科(hepadnaviridae),有包膜,基因组长约 3.2 kb,为部分双链环状 DNA。其基因组编码 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乙型肝炎 e 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病毒聚合酶和乙型肝炎病毒 x 蛋白(Hepatitis B Protein X,HBx蛋白)。
2、HBV 的抵抗力较强,但 65℃ 中 10 h、煮沸 10 min 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 HBV。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对 HBV 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3、HBV 通过肝细胞膜上的钠离子-牛磺胆酸-协同转运蛋白(sodium 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NTCP)作为受体进入肝细胞[1]。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 HBV DNA 在细胞核内以负链 DNA 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 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cccDNA 半衰期较长,难以从体内彻底清除,是导致慢性感染的重要机制之一。HBV 以 cccDNA 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 mRNA,其中,3.5 kb 大小的前基因组 RNA(pregenome RNA,pgRNA)可释放入外周血,血清 HBV RNA 水平被认为可能与肝组织内 cccDNA 的转录活性有关。HBV 可以整合入宿主肝细胞基因中,HBV整合被认为与HBsAg持续表达和HCC发生密切相关[2-4]。
4、HBV 至少有 9 种基因型(A 型至 Ⅰ 型)和 1 种未定基因型(J 型)[5]。我国以 B 基因型和 C 基因型为主。B 型和 C 型 HBV 感染者的母婴传播发生率高于其他基因型,C 型与较早进展为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相关。HBV 基因型与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 治疗应答有关[6-8]。HBeAg 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 治疗的应答率,B 型高于 C 型,A 型高于 D 型[9]。
1、HBV 感染的自然史主要取决于病毒和宿主相互作用,其中 HBV 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新生儿及 1 岁以下婴幼儿的 HBV 感染慢性化风险为 90%[10],而成人 HBV 感染慢性化风险<5%。
2、慢性 HBV 感染自然史的划分主要依据病毒学、生物化学及组织学特征等进行综合考虑。为便于理解,一般将慢性 HBV 感染划分为 4 个期[11-13],即 HBeAg 阳性慢性 HBV 感染(也称免疫耐受期、慢性 HBV 携带状态)、HBeAg 阳性 CHB(也称免疫清除期、免疫活动期)、HBeAg 阴性慢性 HBV 感染(也称非活动期、免疫控制期、非活动性 HBsAg 携带状态)和 HBeAg 阴性 CHB(也称再活动期),见表 1。
HBeAg 阳性 CHB 患者可出现自发性 HBeAg 血清学转换,年发生率为 2%~15%。年龄<40 岁、ALT 升高、HBV A 基因型和 B 基因型患者的发生率较高[11,14]。HBeAg 血清学转换后,每年有 0.5%~1.0%发生 HBsAg 清除[15]。
未经抗病毒治疗 CHB 患者的肝硬化年发生率为 2%~10%,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年龄较大、男性、发生 HBeAg 血清学转换时>40 岁、ALT 持续升高),病毒(HBV DNA>2000 IU/mL、HBeAg 持续阳性、C 基因型),合并 HCV、HDV 或 HIV 感染,以及合并其他肝损伤因素(如嗜酒或肥胖等)。代偿期肝硬化进展为失代偿期的年发生率为 3%~5%,失代偿期肝硬化 5 年生存率为 14%~35%[18]。
非肝硬化 HBV 感染者的 HCC 年发生率为 0.2%~1.0%[18]。肝硬化患者 HCC 年发生率为 3%~6%[19-21]。年龄>40 岁、男性、肝硬化、有 HCC 家族史、HBV 高水平复制、饮酒、吸烟、合并糖尿病、肥胖、接触黄曲霉毒素等均与 HCC 高发相关。
部分未经治疗的慢性 HBV 感染者随访 1 年,按其 HBV DNA、ALT 水平及组织学均难以明确归于以上 4 期,在文献中被称为“不确定期”慢性 HBV 感染者,约占 28%~55%。
所谓“不确定期”患者,并不是指他们处于一个独立的期,而是指他们难以被明确分期。主要包括不能明确区分 HBeAg 阳性慢性 HBV 感染者与 HBeAg 阳性 CHB 患者,以及不能明确区分 HBeAg 阴性 HBV 感染者与 HBeAg 阴性 CHB 患者。
相较于真正的慢性 HBeAg 阳性感染者(也称免疫耐受期)或 HBeAg 阴性的 HBV 感染者(也称非活动期),这部分患者疾病进展风险相对较高,因而可能也需要抗病毒治疗。
1、慢性 HBV 感染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HBV 不直接破坏肝细胞,病毒引起的免疫应答是导致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坏死的主要机制,而炎症坏死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是慢性 HBV 感染者进展为肝硬化甚至 HCC 的重要因素。
2、非特异性(固有)免疫应答在 HBV 感染初期发挥重要作用,它启动后续特异性(适应性)免疫应答[24-25]。HBV 可依托自身 HBeAg、HBx 等多种蛋白质成分,干扰 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etinoic acid inducible gene-Ⅰ,RIG-Ⅰ)两种抗病毒信号转导途径,从而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强度。CHB 患者常表现为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频数降低,且 mDC 成熟障碍,pDC 产生干扰素-α 能力明显降低,从而导致机体直接清除病毒和诱生 HBV 特异性 T 细胞的能力下降,不利于病毒清除。
3、HBV 特异性(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清除 HBV 中起主要作用[2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限制性的 CD8+细胞毒性 T 细胞可诱导病毒感染肝细胞凋亡,也可通过分泌干扰素-γ,以非细胞溶解机制抑制肝细胞内的 HBV 基因表达和复制[27]。慢性感染时,HBV 特异性 T 细胞易凋亡,产生细胞因子和增殖能力均显著降低,功能耗竭,可能是导致 HBV 持续感染的机制之一[28]。HBsAg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数量缺乏和/或功能不足,是导致慢性HBV感染者发生免疫耐受或免疫应答不充分的重要原因[29]。
HBV 经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传播
在我国实施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化前,HBV 以母婴传播为主,占新发感染的40%~50%[30],多发生在围生期,通过 HBV 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母亲的 HBV DNA 水平与新生儿感染 HBV 风险密切相关:HBeAg 阳性、HBV DNA 高水平母亲的新生儿更易发生母婴传播[31]。
成人主要经血液和性接触传播。
包括输注未经严格筛查和检测的血液和血制品、不规范的血液净化、不规范的有创操作(如注射、手术及口腔科诊疗操作等)和无防护的性行为等。
有注射毒品史、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既往有输血史、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HCV 感染者、HIV 感染者、HBsAg 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有接触血液或体液职业危险的卫生保健人员和公共安全工作人员、囚犯,以及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糖尿病患者等均有较高的 HBV 感染风险[32]。
HBV 也可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32]。与 HBV 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其感染 HBV 的危险性高[33]。
HBV 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 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 HBV 能经吸血昆虫(蚊和臭虫等)传播[34]。
HBV 感染呈世界性流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报道,2019 年全球一般人群 HBsAg 流行率为 3.8%,约有 150 万例新发 HBV 感染者,2.96 亿例慢性感染者,82 万例死于 HBV 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或 HCC 等相关疾病。受到 HBV 感染发生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 HBV 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较大。西太平洋地区为中流行区,2019 年一般人群 HBsAg 流行率为 5.9%,约有 14 万例新发 HBV 感染者,1.16 亿例慢性感染者,47 万例死于 HBV 感染相关并发症。
2014 年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调查结果显示,我国 1~29 岁人群的 HBsAg 阳性率为 2.94%,5 岁以下儿童为 0.32%。
根据 Polaris 国际流行病学合作组织推算,2016 年我国一般人群 HBsAg 流行率为 6.1%,慢性 HBV 感染者为 8600 万例。
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文献评审日期:2023-09-01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