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新生儿低血压的诊断主要依据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pressure,MAP),其计算公式为 MAP=1/3 脉压差+舒张压。根据 MAP 的不同标准,对新生儿低血压有 3 种定义。目前临床工作中常以第 1 种方式来定义新生儿低血压,但使用单一的血压数值来判断低血压是片面的,胎龄、日龄、出生体重、性别甚至孕妇产前和产时用药等多种因素均会影响新生儿血压值,并且在临床中常常忽略一个正常生理现象:无论是早产儿或足月儿生后 24 h 内血压可自行升高[1]。
即英国围产期医学协会标准,MAP < 胎龄[2]。此标准可能会在极低胎龄儿中过度评估,因为胎龄<29 周新生儿生后 1d 至数周内 MAP 会比胎龄低 1~2 mmHg。
基于低血压状态下的脑灌注及自我调节受损的病理生理基础即 MAP<30 mmHg(脑临界关闭压)作为标准。此标准有一定生理学依据,但忽略了胎龄、体重及血压的影响[3]。
MAP 低于同胎龄、出生体重及日龄新生儿血压的第 10(或第 5)百分位数[4]。
新生儿由于心肌发育不成熟、先天性心脏病、血容量丢失或分布异常、外周血管调节障碍及疾病影响如感染、窒息等多种因素容易发生低血压[5]。
维持稳定的血压需要正常的心输出量、血容量及血管舒缩功能,新生儿低血压常见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 5 种。
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结构或功能异常性疾病,以及其他心源性因素如肺动脉高压、肺栓塞、心包炎、心包填塞等均可使心输出量降低,从而导致低血压[6-7]。
双胎输血、母胎出血、新生儿出血(如颅内出血、脏器出血、脐带破裂)、急性失血、胃肠道体液丢失等均可导致循环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低,但低血容量通常不是新生儿低血压的主要原因。
感染、中毒、胎儿水肿等疾病可产生多种炎症介质,降低全身血管阻力、血管张力及通透性,导致血管外液体增加和组织灌注不足[11]。
抗心律失常药物、血管扩张剂、利尿剂、解热镇痛药、镇静及麻醉药物等可引起低血压[12]。当新生儿低血压难以纠正时,需警惕药源性低血压可能[13]。
当新生儿患有垂体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时可发生低血压。
早产儿低血压的发生率为 15%~50%,多发生于生后 1 周内,尤其 3 d 内[14]。
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文献评审日期:2023-02-21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