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热病(yellow fever,YF)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的检疫传染病之一。
1、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YF 传播流行的特点与地理条件有关,依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情况分为 3 种传播类型:丛林型、媒介型和城市型。主要经蚊子叮咬传播,在不同的传播类型有不同的媒介蚊种和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受染动物血中可分离到病毒。媒介型黄热病的传染源主要是人和猴子。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 5 d 以内的患者。
(2)传播途径
1)蚊媒传播为黄热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2)蚊媒通过叮咬黄热病毒感染的人或动物而被感染,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播。不同种类的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该病毒。
3)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传播模式:
①森林型(或丛林型)黄热病主要发生在热带雨林,以非人灵长类-蚊媒-非人灵长类的方式循环。在热带雨林中,媒介蚊种比较复杂,包括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趋血蚊属、煞蚊属、白纹伊蚊、白点伊蚊等。但因人类的生产活动范围广泛,伐木工人等需要经常出入森林,因此,人类在丛林中也可感染黄热病毒。
②媒介型主要发生在草原地区,此处人类和野生动物活动都十分活跃,传播媒介主要包括黄头伊蚊、泰氏伊蚊、白斑伊蚊、带叉伊蚊、针金伊蚊、欧博克伊蚊和赛美森伊蚊等,常在非洲大草原的农村地区形成小规模流行,有研究显示[1]在塞内加尔东南部地区的具义伊蚊体内也检测出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
③城市型黄热病
a.城市型主要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因此城市型对人类危害最大,一旦出现流行容易引起暴发,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规定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出现一例实验室确诊的 YF 即认为是暴发。
b.以人-蚊媒-人的方式循环。在既往流行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如果受感染的人把病毒带入人口稠密、免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且该地区有伊蚊生存繁殖,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导致人群感染。目前,黄热病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导致人群中的暴发流行。实验室研究表明,白蚊伊蚊也可能具备传播能力。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尚未发现再次感染者。
(4)潜伏期和传染期
1)潜伏期
一般为 3-6 d,最长可达 14 d。
2)传染期
患者出现发热前较短时间内至发病后的 3-5 d,可产生较高水平的病毒血症。最长发病后 10 d 可在血中检测到病毒。
2、国内外流行情况
(1)历史上非洲和南美洲流行情况
历史上疫情的轻重与疫苗覆盖率有密切关系,1985-2004 年 9 月泛美卫生组织共报告 3559 例丛林型 YF,其中死亡 2068 例。20 世纪 40 年代在疫苗运动下城市型 YF 在非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随着疫苗覆盖率降低,疫情开始加重。非洲在 1987-1991 年间,WHO 报道了 18738 例 YF 感染病例和 4522 例死亡病例。在 1990-1999 年有 11297 个病例,其中死亡 2648 名。
(2)近两年来非洲和南美洲再次出现疫情暴发
在 2015 年 12 月 5 日,安哥拉罗安达省维亚纳市出现了当年的首例 YF 病例。2016 年 1 月 21 日安哥拉正式向 WHO 报告当地 YF 暴发,距离安哥拉上一次暴发已有 28 年。截至 2016 年 11 月 16 日,安哥拉和刚果共和国共报告确诊病例 962 例(安哥拉 884 例,刚果共和国 78 例),疑似病例至少 7300 例[2]。南美洲的巴西也是一个疫情较重的国家,截至 2017 年 1 月 24 日,共发现确诊病例 66 例、疑似病例 337 例,其中死亡 84 例[3]。
(3)2016 年亚洲首次报告 YF 病例
本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以往亚洲从无黄热病病例报道。2016 年 3 月 13 日,中国向 WHO 报告亚洲首例 YF 病例[4],2016 年,我国共向 WHO 报告黄热病 11 例[5],其中死亡 1 例。经流行病学史调查发现这 11 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患者均来自非洲疫区,目前 YF 在国内没有本地传播。
(4)地理和季节分布
1)黄热病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全球每年 90%的报告病例发生在非洲。在无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中有少量输入性病例。我国目前有输入病例报告,但尚未发生本地传播。
2)该病在流行地区全年均可发生,蚊媒活跃季节高发。在南美洲和非洲,每年 3-4 月病例较多。
1、黄热病毒结构
(1)YFV 为单股正链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由核衣壳及包膜组成。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 40-6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 11 kb。
(2)黄热病毒只有 1 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可分为多个基因型。该病毒可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野毒株共有 7 个基因型(非洲 5 个和南美洲 2 个)。基因型变异不伴有各毒株的抗原性差异,因此,17D 疫苗对不同地区不同基因型病毒都有效。
(3)黄热病毒基因组只有一个开放阅读框,共编码 3 种结构蛋白(核蛋白、包膜蛋白和糖蛋白)和 7 种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 和 NS5)。
2、黄热病毒非结构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1)病毒的非结构蛋白主要参与病毒复制、组装、成熟等。
(2)NS2A 主要参与病毒的组装、释放等过程。有研究证实[6]R22A-K23A-R24A 突变的 NS2A 不能形成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但病毒 RNA 的复制仍然存在,提示 NS2A 参与病毒组装,进一步研究证实 NS2 通过和 NS3 相互作用完成组装,其作用的关键区域并不在 R22A-K23AR24A,而在其上游。(3)NS3 在病毒组装和释放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参与病毒复制。有研究发现[7],NS3 主要通过与 ALG-2 相互作用蛋白 X(ALG-2-interactingproteinX,Alix)发生相互反应从而抑制病毒的释放,并在进一较前明显下降,提示 YPTI 模体介导了 YFV NS3 与 Alix 的反应。另一项研究[8]发现 DNAJC14—热休克蛋白 Hsp40 的协同伴侣分子,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调节 NS3/4A/2K 的切割位点来调整 NS3 和 NS4A 的水平从而促进复制复合体的形成,而过表达后伴侣功能失衡,NS3 和 NS3-4A 比例失衡,使病毒复制受到抑制,而 YFV 正是利用 DNAJC14 的协同伴侣功能调节 NS3/4A 切割位点来调节病毒复制。(4)YFV 可经过多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其中 NS5 蛋白可以抑制 IFN-1,Laurent-Rolle 等[9]发现这一机制的关键步骤为 NS5 蛋白与转录因子 STAT2 结合而实现对 IFN-1 的抑制,并且这一过程仅发生在经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IFN-1)激活的细胞内。而 NS5-STAT2 复合物的相互作用依赖于 IFN-1 对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 1(signal transducer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 STAT1)的磷酸化和三重基序蛋白 23(Tripartite Motif 23,TRIM 23)对 NS5N-端赖氨酸 K63 多聚泛素化。3、黄热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
4、黄热病毒外界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60 ℃ 30 min 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文献评审日期:2022-01-01
2. http://www.who.int/features/2016/winning-the-war-against-yellow-fever/en/
3. http://www.who.int/csr/don/27-january-2017-yellow-fever-brazil/ en/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