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下垂(gastroptosis)是指由于膈肌悬力不足,支撑内脏器官韧带松弛,或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导致直立位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而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1],多见于瘦长无力体型者、久病体弱者、经产妇、多次腹部手术有切口疝者和长期卧床少动者[2]。
1、胃壁具有张力和蠕动两种运动性能,按照胃壁的张力情况可将其分为四个类型,即高张力、常张力、低张力和无张力型(图 1),低张力和无张力型胃极易发生下垂。如长期劳累,用脑过度致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功能失调,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致使胃壁张力减弱,则易发生胃下垂[1]。
2、胃下垂可分为先天性或后天性[1]。
正常胃体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向上下、左右或前后方向移动,如膈肌悬吊力不足,支持腹内脏器的韧带松弛,腹内压降低,则胃的移动度增大而发生下垂。
(1)正常腹腔内脏位置的固定主要靠以下三个因素,凡能造成隔肌位置下降的因素,如膈肌活动力降低,腹腔压力降低,腹肌收缩力减弱,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过于松弛等,均可导致下垂[2]。
1)横隔的位置和膈肌的活动力;
2)腹肌力量,腹壁脂肪层厚度的作用;
3)邻近器官或某些相关韧带的固定作用。
(2)先天性胃下垂常伴有肝、肾、脾、横结肠下垂,是内脏全部下垂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由于腹内脏器支持韧带的松弛所致。
(3)后天性胃下垂多与慢性消耗性病变并存,可能是因严重消瘦或腹肌张力消失后继发的,其结果是胃不能固定在原有位置上,以致直立时有下垂现象。胃下垂常见于瘦长体型的女性、经产妇、多次腹部手术而伴腹肌张力消失者,尤多见于消耗性疾病和进行性消瘦者[1]。
胃下垂可分为先天性或后天性。详细请见「病因和发病机制」。
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文献评审日期:2022-01-01
1. 吴肇汉, 秦新裕, 丁强. 实用外科学[M]. 4.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2. 于皆平等. 实用消化病学[M]. 2. 科学出版社, 2008.
3. 张启瑜. 钱礼腹部外科学[M]. 2.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