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维生素 K 是 2-甲基-1,4-萘醌及其衍生物的总称,为脂溶性维生素。其中维生素 K1、K2为主要的天然存在形式。维生素 K 是激活凝血因子 II、VII、IX、X 以及蛋白质 C 和 S 的必需辅助因子,是凝血级联反应的一个关键部分1-2,目前已知的主要有维生素 K1、K2、K3、K4几种形式。
2、维生素 K 缺乏症(vitamin K deficiency,VKD)是指因维生素 K 缺乏影响凝血因子合成,造成凝血酶原复合物生成减低并出现自发性出血,具有潜在致命风险。
维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的定义
维生素 K 缺乏性出血(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VKDB)是维生素 K 缺乏所导致的出血,是引起新生儿、婴儿出血症的主要原因,预防性给予维生素 K 可以明显降低维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的发病率。
病因和危险因素
常见危险因素
1、母体药物影响
孕妇产前使用某些影响维生素 K 代谢的药物,如华法林、抗惊厥药物、抗癫痫药物、利福平、异烟肼等3。
(1)母亲产前应用香豆素类抗凝血药物可能导致胎儿及婴儿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香豆素类抗凝血药物很容易通过胎盘,可以抑制维生素 K 的循环,从而导致胎儿及新生儿维生素 K 缺乏4。
(2)母亲产前应用的抗癫痫药物(主要是酶诱导剂类抗癫痫药)已被证明会增加新生儿维生素 K 缺乏的风险5。已知的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苯妥英和卡马西平等能诱导母体和胎儿肝脏的微粒体酶,从而促进体内维生素 K 的降解,导致母体和胎儿的维生素 K 缺乏6。1 篇观察性研究纳入 23 名新生儿7,表明母亲妊娠期间暴露于抗癫痫药物的新生儿脐带血凝血酶原 II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3)母亲产前应用的抗结核药物(主要是利福平),其作为酶诱导剂已被证实可能导致新生儿维生素 K 缺乏5。
2、胎盘对维生素 K 的透过率较低
3、自体合成不足
胎儿肝酶系统尚不成熟,维生素 K 合成不足,导致新生儿的维生素 K 储存有限,血清维生素 K 依赖因子水平低至成人的 50%。
4、纯母乳喂养
(1)临床上普遍认为纯母乳喂养为晚发型维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5。
(2)维生素 K 含量在初乳中最高,以后逐渐下降8。母亲产后 1 个月,母乳中维生素 K 水平(5~15 μg/L)相比于配方奶粉(50~60 μg/L9)非常低,且母乳喂养儿的肠道中双歧杆菌占主要比例,维生素 K 合成能力极差。与正常的成年人相比,纯母乳喂养婴儿的血清维生素 K 低水平可持续到生后 26 周10。
(3)1 项随机对照研究以及 1 项观察性研究均表明新生儿出生后单次肌内注射维生素 K 后,纯母乳喂养并不会增加晚发型维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的发病率11-12。
(4)来自澳大利亚 1993—2017 年的数据监测及日本 5 次全国性问卷调查均显示13-14,无论出生后单次肌内注射维生素 K0.5~1.0 mg 或口服 3 次 2.0 mg 维生素 K(出生后尽早、1 周龄、1 月龄),维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的发病率均明显降低,但在全部维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的病例中仍以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为主,发病率并无明显变化。
(5)2010 年赵秋菊等15对我国 1989—2008 年晚发性维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的中文文献报告病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母乳喂养占 90.1%。
5、肠道吸收减少
(1)合成维生素 K 的菌群缺乏
新生儿肠道内可合成维生素 K 的菌群缺乏,维生素 K 合成不足3。慢性腹泻、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干扰肠道菌群的建立和繁殖,会加剧维生素 K 的缺乏。
1)维生素 K 缺乏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 25%16,其中重要危险因素是长期使用抗菌药物。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 K 是人体维生素 K 的重要来源,长期抗菌药物治疗可能会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 K 从而导致维生素 K 的缺乏17。
2)1 项为期 1 年的病例对照研究纳入 338 例新生儿,结果表明血清维生素 K 水平与腹泻持续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出血性疾病发生率呈显著负相关。腹泻持续时间和(或)抗菌药物治疗时间越长,血清维生素 K 水平越低,出血性疾病发生风险越高18。
3)1 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尽管在抗菌药物治疗的第 7 天服用了维生素 K,长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新生儿仍普遍存在亚临床维生素 K 的缺乏19。
(2)肝胆疾病
患有肝胆系统疾病的婴儿易发生维生素 K 缺乏性出血,是由于胆汁分泌减少或肝细胞受损,可影响肠黏膜对维生素 K 的吸收或合成17。
1)存在肝炎综合征、胆汁淤积或先天性胆道闭锁等肝胆疾患时,胆汁分泌减少、肝细胞受损,维生素 K 的代谢会受到影响。
2)感染因素,Miyasaka 等20报道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 virus,CMV)感染可导致胆汁淤滞、胆道阻塞,影响维生素 K 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