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化物、苯妥英(phenytoin)、磺胺类等药物,偶可诱发 PAN,临床表现为哮喘(bronchial asthma)、肺炎(pneumonia)及咯血(hemoptysis)3-5,也可发生栓塞或脓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痰中亦可见嗜酸性粒细胞6。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药物引起的 PAN 是药物通过抗原-抗体-补体免疫复合物在动脉壁沉着,机体发生Ⅲ型变态反应,造成广泛损害,随着一系列酶促反应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血管坏死、血液外渗,引起弥漫性肺泡出血、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7。
细胞黏附分子
CD146 是一种非依赖性细胞黏附分子的膜糖蛋白。研究显示,与健康者相比,PAN 患者的血清 CD146 水平明显升高,但与白细胞、血清肌酐、伯明翰系统性血管炎活动度评分、红细胞沉降率、超敏 C 反应蛋白等无明显相关性。通过 CD146 诊断 PAN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73.9% 和 67.0%,提示该黏附分子在 PAN 的发病机制中有一定意义,或可为诊治 PAN 提供新的思路8。
流行病学
PAN 的全球发病率不详,在欧洲国家结节性多动脉炎每年的发病率为 0~1.6/1000 万9,美国发病率为 9/100 万,
国内尚无 PAN 的大型流行病学资料,北京协和医院总结 65 例结节性多动脉炎的临床资料显示,男:女为 2:1,发病年龄为(37.6±1.6)岁。
病理
PAN 的病理特征为肌动脉节段性全层炎症,与其他类型的系统性血管炎累及的血管范围不同,PAN 不累及静脉。浸润炎细胞包括多形核白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观察到白细胞碎片。而动脉壁坏死引起的均一、嗜酸性表现,称为纤维素样坏死(fibrinoid necrosis)。另可观察到内弹性膜和外弹性膜破坏,这可能是动脉瘤(aneurysm)样扩张形成的原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