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吸烟与 CD 的关系已经得到证实,吸烟能促进 CD 的发展。烟草中的尼古丁可疑特异性影响 CD 的自噬及增加血凝机制、促进血栓形成等促进 CD 发展。
环境因素:口服避孕药、高脂饮食、少果蔬饮食、少母乳喂养史、沙门氏菌和弯曲杆菌感染、抑郁焦虑、工作和生活压力太大等会增加罹患 CD 的概率。
发病机制
目前遗传易感性、感染因素、特定的环境因素和免疫因素的相互作用被认为可能参与 CD 的发病。
遗传易感性
不同种族的人群对 CD 的易感性不同,CD 的发病多有家族聚集现象,双生子患者及同一家族多个患者在患病部位、临床表现,甚至包括肠外表现都存在着高度一致性。这些都说明遗传因素不仅决定着疾病的易感性,同时也决定着疾病的临床特征。目前已经发现一些同源染色体上的易感基因区,根据发现及报道它们的时间先后,这些基因区被重命名为 IBD1-9。此外还有染色体2、3、7、9及 X 等IBD的乙肝区域相继被发现。采用遗传连锁分析方法,CD 的第一个易感基因 NOD2(现命名为 CARD15)被发现,迄今为止,已有超过 71 个确定的 CD 易感性位点1-3。随着对更多遗传多样性群体的研究,这个数字可能会扩大。
NOD2/CARD15 基因
核苷酸该结构域 2(nucleotide oligomerization domain 2,NOD2)是天然免疫中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之一,NOD2 突变后防御素的表达水平下降,NF-κB 以及 NF-κB 依赖的促炎介质均减少而导致抗菌能力下降,大量细菌的入侵诱发肠黏膜过度的免疫反应。30% 以上的高加索人 CD 患者有NOD2 的基因突变,但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人群中并未发现 NOD2 基因的相关变异,提示 CD 的易感基因可能存在地域及种族的差异。
ATGI6L1 基因和 IRGM 基因
自噬在维持细胞质内环境稳定和细胞自主抵御胞内微生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自噬就会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但目前研究未发现我国汉族人群 ATGI6L1 和 IRGM 与 CD 的相关性。
ATGI6L1 是自噬体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蛋白质。ATGI6L1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2241880 位点发生 T300A 变异后,阻断了自噬泡转变成自噬体的过程,抵御细菌入侵能力降低,该过程参与 CD 的发生。
IRGM 为调控自噬作用的另一基因,该基因位于 5 号染色体的p33.1,编码自噬诱导蛋白。IRGM rsl336118位点多态性与 CD 有较强关联,触发 IRGM 蛋白的异常表达可影响肠组织胞内抗原菌的及时清除。
IL23R
国外研究利用 GWAS 对回肠型 CD 及对照组进行检测,找出 CD 患者 IL23R 的3个 SNP 位点 rs11209026、rs2066843和 rs2076756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肠道微生态环境与宿主黏膜防御功能的失衡
低下的自然免疫导致黏膜屏障对肠道细菌的反应不足,微生态失调能促进侵袭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便于细菌通过肠黏膜屏障,引起肠上皮屏障通透性增高。使肠道内源性产生某些产物,如脂多糖、多糖甘肽复合物、甲基蛋氨酰寡肽等,作为炎症刺激物激活肠黏膜巨噬细胞、淋巴细胞,释放各种炎症因子,肠腔内的抗原被识别后通过一些抗原呈递细胞的加工、修饰及运输后最终递交给效应炎性细胞,并使其激活,肠道局部免疫稳态被打破,免疫细胞的不恰当激活对不能被识别的自身抗原攻击导致持续的炎症,致 CD 发病。
免疫功能紊乱
效应 T 细胞的活化是肠黏膜免疫及其后续炎症的起点。外周 T 细胞亚群中,已明确 CD4+ T 细胞是导致肠黏膜炎症的主要效应细胞。 CD4+ T 细胞获得充分的活化信号后,通过不同的分化途径获得特定生物学功能。由于产生的细胞因子和其生物功能不同,可分为 Th1 和Th2 细胞 2 个亚群。Th17 细胞是不同于前两类的另一种 T 辅助细胞,活化后主要分泌 IL-17、IL-21、IL-22等细胞因子而发挥调控免疫反应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调节性 T 细胞(Treg)在 IBD 的免疫调控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已有证据表明,IBD 的发生与 Th1/Th2 亚群失衡介导、调节功能的 T 细胞群体 Treg 细胞数量及功能异常的免疫反应异常有关。
流行病学
患病率
我国 CD 的发病率及患病率低于欧美国家,同时也低于韩国、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估计我国 CD 总体发病率及患病率分别为 0.848/105人和2.29/105人,大多数分布在我国的北部、东部、南部地区。
CD 在欧美国家平均年发病率(3.74-14.6)/105人,患病率(13.7-198.5)/105人,
哥本哈根一项队列研究表明,克罗恩病的发病率为 8.5/10 万人·年,但儿童 CD 的发病率增加 6.3/10 万人·年。立陶宛 2020 年 CD 患病率为 33/10万人·年4。
种族
白种人较黑种人、黄种人更易发病。
年龄
西方国家的研究研究显示,CD 发病率呈双峰分布,在 20-30 岁达到第一个高峰,在 60-70 岁达到第二个较小的高峰。我国报道的 CD 最常发生于青年期,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 岁。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 ①全身表现:出现发热和营养障碍。 ② 肠内表现:腹痛为最常见症状,瘘管形成是临床特征之一,大多有腹泻、腹部包块、肛门直肠周围病变等症状。 ③ 肠外表现:可有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包括骨关节、皮肤、口腔、眼、肝胆系统等。2、辅助检查: ① 内镜检查:结肠镜为一线检查手段,建议插达回肠末端并多点活检;胶囊内镜适用于结肠镜及小肠放射影像学检查未能明确诊断者,阴性预测值高,但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