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 占比 | 内容 |
肾实质性疾病 | 60% | 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的肾脏病变都可以引起高血压 |
肾血管性疾病 | 10% | 肾动脉狭窄、肾动脉或静脉血栓栓塞等均可成为儿童高血压病因,新生儿高血压主要是肾血管性疾病所致 |
心血管疾病 | 14% | 多见于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多发性大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患者可表现为收缩压升高 |
内分泌性疾病 | 10% | 包括肾上腺皮质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性变态综合征等 |
神经系统疾病 | 2% | 脑炎、脊髓灰质炎、颅内肿瘤、脑外伤、水肿等 |
其它 | 4% |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
病因 | 具体疾病 |
肾性高血压 | 肾实质性疾病肾素瘤Liddle 综合征Gordon 综合征肾血管性高血压,例如肾动脉缩窄、动脉炎等 |
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 | 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 |
内分泌性高血压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毒症肢端肥大症表观盐皮质激素过多综合征 |
颅脑病变 | 脑肿瘤脑外伤脑干感染 |
免疫相关性高血压 | IgA 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 大动脉炎 |
医源性高血压 | 药物及外源性激素(避孕药,免疫抑制,非甾体类消炎药物等)后天性表观盐皮质激素过多综合征(甘草类物质等)肿瘤治疗(血管生成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抗等) |
其他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原性高血压肥胖 药物精神心理问题等 |
分类 | 常见药物 | 作用机制 |
非甾体类抗炎药 | 吲哚美辛、布洛芬、保泰松、塞来昔布、奥斯克、双氯芬酸钠 | ①水钠潴留;②减少循环中前列腺素的含量;③肾脏损伤 |
抗组胺类药物 | 苯海拉明、西咪替丁 | ①阻断 H1 和 H2 型组胺受体,减弱组胺介导的扩张血管作用;②阻断 H1 受体的激活也可抑制内皮细胞来源的扩血管物质(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 |
甲状腺激素 | 左旋甲状腺素、雷替斯 |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 |
抗抑郁药 | 舍曲林、氟伏沙明和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瑞波西汀、苯环丙胺、苯乙肼 | ①5-HT 的消耗和血中游离 5-HT 水平升高;②增加心肌和血管对交感神经刺激的敏感性而升高血压 |
口服避孕药 | 去氧孕烯炔雌醇、炔雌醇环丙孕酮、屈螺酮炔雌醇片 | ①增加血容量;②对 RAS 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③对肾血流量的影响;④糖脂代谢异常 |
抗肿瘤药特别是新型靶向药 | VEGF 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索拉菲尼和阿西替尼) | ①RAS 局部激活;②血管收缩;③平滑肌细胞对内源性血管加压素的敏感性增加;④血液黏稠度增加 |
糖皮质激素 | 可的松、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 | ①可增强 RAS 的升压效应;②增强末梢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③水钠潴溜 |
促红细胞生成素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 ①促进内皮素-1 释放、血栓烷素 B2 合成增加;②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合成下降;③末梢血管异常反应性收缩 |
免疫抑制剂 | 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环磷酰胺 | ①升高肾脏血管内皮素水平,降低肾小球滤过率;②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 |
植物及矿物药 | 甘草类提取物,如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片,胆酸、生胃酮 | ①抑制 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的活性,皮质醇介导的盐皮质类固醇产生过多而发生血压升高;②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③抑制组胺的合成及释放 |
麻黄素类 | 麻黄素滴鼻剂,麻黄素与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配伍 | ①直接激动肾上腺素 α 和 β2 受体;②间接促进 NE 神经递质的释放;③较显著的中枢兴奋作用 |
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文献评审日期:2024-11-13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