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ysmenorrhea
痛经主要指与月经相关的、发生于行经前后或经期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疼痛多位于肚脐以下、耻骨以上,疼痛形式多表现为痉挛性疼痛或间断性剧痛,也可表现为持续性钝痛。部分患者伴有严重的背痛和(或)大腿痛,可伴有恶心、腹泻、疲乏、头痛等不适。严重时导致无法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
痛经可分为2大类:原发性(痉挛性)痛经和继发性(充血性)痛经[1]。
为与明确的盆腔疾病(即在没有盆腔疾病的情况下发生)无关的经期疼痛。它通常发生在月经初潮后的前几年,影响多达50%的青春期后的女性[2][3]。
由于解剖因素或盆腔病理性因素引起的痛经,如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或慢性盆腔炎疾病[2,4],它最常见于30-45岁的女性。
1、月经初潮年龄过早
2、经期过长3、经量过多4、吸烟5、阳性家族史1、月经初潮年龄过早(< 12岁)
2、未产妇3、月经过多或延长4、吸烟5、阳性家族史6、肥胖1、子宫肌瘤
2、盆腔炎性疾病(PID)3、输卵管卵巢脓肿4、卵巢扭转5、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痛经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已有研究数据支持痛经的具体生理性原因[6-8]。
1、目前的证据表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前列腺素F2α(PGF2α),其在分泌性子宫内膜中是强有力的子宫肌层兴奋剂和血管收缩剂[9]痛经患者对前列腺素抑制剂存在反应支持了痛经是由前列腺素介导的这一理论。大量证据表明痛经是由于子宫长期收缩和子宫肌层血流减少引起的。
(1)在痛经女性的子宫内膜液中发现前列腺素水平升高,并与疼痛程度密切相关[10]从卵泡期到黄体期,子宫内膜中的前列腺素增加了3倍,在月经期进一步增加[11]黄体期晚期孕激素水平下降后,子宫内膜中的前列腺素增加,导致子宫肌层张力增加,子宫过度收缩[4]。(2)白三烯被认为可以增强子宫痛觉纤维的敏感性。已经证明在患有原发性痛经的女性子宫内膜中存在大量的白三烯,而这种类型的患者对前列腺素拮抗剂治疗没有反应[12-16](3)垂体后叶激素(加压素/抗利尿激素)可能与子宫肌层超敏性、子宫血流减少和原发性痛经有关[6,17-19] 抗利尿激素在子宫内膜中的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有关。2、此外,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还包括神经元假说。C型痛觉感受神经元受缺血子宫内膜产生的无氧代谢物刺激。与没有痛经的女性相比,即使是在月经周期的其他阶段(无痛经发作时),有痛经的女性似乎对疼痛更加敏感[8]这种痛觉敏感性升高可能增加女性患其他慢性疾病(如纤维肌痛)风险,并对她们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8]。3、原发性痛经也被归因于行为和心理因素。虽然这些因素尚未被证明是原发性痛经的病因,但如果治疗失败,则应加以考虑。4、在原发性痛经中,激素与介质(mediators)、基础体温、睡眠模式和中枢神经系统(CNS)之间存在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作用程度尚不完全清楚[6]。5、Liu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原发性痛经患者大脑皮质的厚度明显增加,皮层下体积明显减少[20]。前列腺素升高也可能在继发性痛经中起作用,但根据定义,继发性痛经应存在盆腔病理性因素。继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
1、子宫内膜异位症2、盆腔炎性疾病(PID)3、卵巢囊肿和肿瘤4、宫颈狭窄或闭塞5、子宫腺肌病6、子宫肌瘤7、子宫息肉8、宫腔粘连9、先天性畸形(如双角子宫或纵膈子宫)10、宫内节育器(IUCD/IUD)11、阴道横膈12、盆腔充血综合征13、Allen-Masters综合征14、几乎任何可能影响盆腔脏器的过程都会引起周期性盆腔疼痛[21]。1、痛经可能影响50%以上的经期女性,其报告的患病率是高度可变的(例如,45-95%)[8]一项针对113名家庭诊所患者的调查显示,痛经的患病率为29%-44%;但据报道,在18-45岁的女性中,患病率高达90%[22][23]口服避孕药(OCs)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均可有效改善原发性痛经症状,但它们的使用可能妨碍对发病率的准确计算。
2、原发性痛经的发病高峰通常在青春期晚期和20岁早期[24] 发病率随年龄和分娩次数的增加而下降。在许多项研究中(虽然不是全部)报道经产妇的患病率和痛经严重程度明显较低[25-27][23]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未产妇和那些因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而终止妊娠的女性之间,痛经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没有显著差异[25]3、在一项针对青少年人群(年龄范围为12-17岁)的流行病学研究中,Klein和Litt报告痛经的患病率为59.7%[28]在报告有疼痛的患者中,12%描述为重度严重,37%描述为中度疼痛,49%描述为轻度疼痛。痛经导致14%的患者频繁缺课。尽管黑人青少年的痛经发病率与白人相比没有增加,但他们的缺勤率(23.6%)高于白人(12.3%),即使在调整了社会经济地位之后也是如此。1、全世界痛经的流行情况与美国相似。报道的患病率为15.8%-89.5%,在青少年中比例更高[25-26,29-34]
2、一项对408名意大利年轻女性的研究发现,仅考虑经期疼痛,痛经的患病率为84.1%;经期疼痛以致需要药物的痛经患病率为55.2%;31.9%的女性痛经时需要旷工或旷课;25.3%的女性出现经期疼痛时同时需要药物治疗和旷工[35]3、在一项对9067名澳大利亚女性的纵向人口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那些13岁开始吸烟的女性患慢性痛经的风险最大。总的来说,大约60%的女性在研究期间出现痛经症状[36-37]4、经期疼痛的患病率在吸烟者中(29%)高于非吸烟者(23%)。与从不吸烟的人相比,曾经吸烟的人慢性疼痛的风险增加了33%(OR,1.33;95%CI,1.05-1.68),而目前吸烟者者的风险增加41%(OR,1.41;95%CI,1.17-1.70)。在调整了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和生育因素后,在13岁及以前开始吸烟的女性慢性疼痛的患病风险增加了59%(OR,1.59;95%CI,1.18-2.15),那些从14-15岁开始吸烟的人风险增加了50%(OR,1.59;95%CI,1.18-1.90),而那些从16岁以上开始吸烟的人风险增加了26%(OR,1.26;95%CI,1.03-1.55)[36-37]5、在对311名伊朗女大学生(年龄18-27岁)的横断面研究中,原发性痛经的患病率为89.1%[38]与痛经强度增高显著相关的因素有:年龄偏小、家庭因素(如母亲教育程度低、痛经家族史)、社会因素(居家生活)、月经因素(如月经重度出血、月经间隔时间短)[38]1、痛经最常见的病因因年龄而异。据估计,这种情况在成年女性中的患病率为25%,在青少年中高达90%。
2、没有数据表明痛经发生率有种族差异。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文献评审日期:2023-11-14
1. Dawood MY. Dysmenorrhea. J Reprod Med. 1985 Mar. 30(3):154-67
2. Koltz MM. Dysmenorrhea, endometriosis and pelvic pain. Lemeke DP, Pattison J, Marshall LA, Cowley DS, eds. Primary Care of Women. Norwalk Conn: Appleton & Lange; 1992. 420-32.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