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 BR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反流和炎症为特征,当继发(手术)或原发(神经、体液、内分泌)因素导致含有胆酸、溶血磷脂酰胆碱、胰酶的大量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时,则会破坏胃黏膜并引起胃黏膜炎症,可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向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进展。
1、胃大部切除术、幽门成形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后等[1]
幽门管具有 1.5 cm 高压带,使胃比十二指肠压力高 5 mmHg,上述手术破坏了幽门管高压带的解剖结构,使十二指肠压力高于胃,造成十二指肠内容物频繁、大量、持久地反流至胃,引起胃黏膜炎症。
2、Roux-en-Y、毕Ⅰ式、毕Ⅱ式三种吻合术式[2-4]
Roux-en-Y 吻合与其它吻合方式相比,胆汁反流的发生率较低,而由于毕Ⅱ式术后胃腔是胆汁进入下段肠腔的必经之路,胆汁反流发生几率较高。
1、生理状态
胃肠收缩活动具有特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变化,这种变化称为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igrating motorcomplex,MMC)。MMC 分为四相:Ⅰ相:无收缩;Ⅱ相:不规律收缩;Ⅲ相:规律、高频、高幅收缩;Ⅳ相:收缩快速衰减[5]。MMCⅡ相和Ⅲ相末期可出现生理性十二指肠逆蠕动,此时少量的胆汁不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
2、胆囊疾病
(1)胆道系统、oddi 括约肌、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三者的正常运行保证了胆汁的规律排放[6]。当机体存在上述疾病时,胆道系统的充血、水肿、疼痛会刺激周围组织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一方面导致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等胃肠激素分泌增加,引起胃肠蠕动紊乱,另一方面消化间期 oddi 括约肌舒张,导致排入十二指肠的胆汁增多,以上两种机制共同促使胆汁反流的发生[7]。
(2)研究表明,患有胆囊疾病的人更容易发生BRG[8-9]。作为胆汁储存和浓缩的器官,胆囊发挥其功能会使肝脏分泌的胆汁大约只有20%~25%直接进入肠道。在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的患者中,由于胆囊对水的吸收减少,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胆汁量增加[10]。
3、胆囊切除术
(1)病人因储存、浓缩胆汁的生理结构消失,胆总管压力升高,胆汁大量、无规律地排入十二指肠,产生持续的液体流,超过了十二指肠的清除能力[11],在 MMCⅡ相和Ⅲ相末期反流入胃。
(2)胆囊切除术后 GAS、MLT、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P 物质(substance P,SP)等激素水平改变,更容易引发胃肠蠕动功能紊乱,导致胆汁逆流入胃[12]。
(3)胆囊和十二指肠之间的直接神经通路在术后发生损伤可能会导致 O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13],从而导致十二指肠胃反流。
(4)也有学者报道,胆汁反流的发生与胆囊切除术无关[14]。
1、生活压力、焦虑、抑郁等。
(1)Agostini 等[15]发现生活压力、焦虑等精神心理因素会影响内脏敏感性和胃肠动力。
(2)在内镜检查中,焦虑者的胃黏膜糜烂呈纵行分布,而抑郁者呈环状分布。
2、胆汁反流引起的不适症状也会造成精神压力,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1)Yang 等人[16]所指出的,反流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得分均显著高于健康人。
(2)张举垚等[17]运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 BRG 病人精神心理状况,结果显示 BRG 病人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 9 个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评分越高,反流程度可能越重。
3、异常的情绪活动和压力通过脑-肠轴的反馈作用调节胃肠激素的合成与释放,从而导致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18]。
H.pylori 是否在 BRG 中起致病作用目前尚有争议。先前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可能是因为这些研究纳入的病例数量较少。
1、Manifold[20]认为 H. pylori 感染与胆汁反流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状态。
2、研究[21]发现 H. pylori 阳性的 BRG 病人胃腔内胆汁酸浓度远高于 H. pylori 阴性的 BRG 病人,且胃黏膜损伤更严重。由于碱性胆汁使胃内 pH 值升高,以及损伤粘液-碳酸氢盐屏障,都能够影响和破坏 H.pylori 的生存以及定环境,同时,高浓度的胆汁酸可以直接杀死 H.pylori [22]。因此,BRG 患者的 H.pylori 感染率是降低的。
3、多数研究者认为 H. pylori 感染可显著增加胆汁反流的程度,是加重 BRG 胃黏膜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23-24]。一些学者认为,H.pylori 感染在 BRG 患者中的发生率与正常人相似或超过正常人[25]。研究[26]表明,H. pylori 阳性病人血浆中 GAS 高于 H. pylori 阴性病人,高水平的 GAS 可引起胃-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失调,降低胃窦蠕动,导致过量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
1、糖尿病
病人常因胃肠植物神经受损发生糖尿病性胃轻瘫,导致胃排空延迟,易发生胆汁反流。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均已有研究。
(1)长期高血糖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使胃张力降低、胃蠕动缓慢,导致胃排空延迟和胃-幽门-十二指肠动力学异常,从而延长了胆汁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导致了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发生[28]。
(2)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显著减少了胃黏膜的血流量,导致胃蠕动减慢,专家推测这可能也是胃轻瘫的原因之一[29]。
2、肝炎、胰腺炎
病人各种消化酶产生减少,消化功能下降,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同运动失调,不能及时清除反流入胃的胆汁。
3、消化性溃疡
病人幽门或球腔变形,导致幽门关闭不全,胆汁易向胃腔反流。
4 、吸烟、酗酒
吸烟和饮酒,不仅损伤胃黏膜,还会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导致胆汁通过松弛的幽门逆流至胃内[30]。
5、年龄、性别
(1)以 30-50 岁发病居多[31]。
(2)与女性相比,男性患 BRG 的可能性较小[32]。
(3)总体而言,BRG 在年轻女性中发病率最高。
6、不良生活习惯
(1)喜欢甜食或粗粮的人更容易患 BRG。甜食可以刺激胃酸和激素的分泌,例如胰高血糖素和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从而抑制胃的运动和收缩[19]。至于粗粮,胃底的松弛会减缓胃排空,从而削弱胃清除胆汁的能力。
(2)BRG 病人常存在餐后缺乏运动、夜间加餐等,加强运动可改善症状。
7、便秘
病人胃肠动力差,易发生胆汁反流。
8、 阿片类药物
在胃肠道的分布比例较高,长期口服可引起阿片类药物相关的肠功能紊乱(opioid-induced bowel dysfunction,OIBD),增加胆汁反流的可能[33]。
表 1 汇总了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主要是由胃十二指肠运动障碍、胃十二指肠激素紊乱或外科手术引起。其前提和基础是十二指肠的反向收缩运动和幽门管的开放。胃肠激素,例如胃泌素、缩胆囊素和促胰液素,通过影响胃酸的分泌以及调节胃的运动在反流中发挥重要作用[34]。研究证实,与健康人相比,胆汁反流患者的胃动素(motilin,MTL)浓度几乎没有变化,并且没有峰值,这就证明了激素与反流之间的关系[35]。对于手术而言,它不仅破坏了胃的正常生理结构,而且使患者失去了幽门括约肌的抑制反流作用,从而引起十二指肠胃反流。
当胆汁酸浓度>2.0 mmol/L 时即有胃黏膜损伤,关于胆汁损伤胃黏膜机制存在以下观点:
(1)胆汁中的次级胆汁酸和游离胆汁酸反流入胃,可破坏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层,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使 H+逆向弥散,刺激肥大细胞产生组胺,从而引起胃黏膜充血等变化;
(2)胰液中的磷脂酶 A 2 与胆汁中卵磷脂可被转化成有活性的溶血性卵磷脂,它可降低黏液黏滞性及弹性,溶解上皮细胞膜的磷脂,使反流液中的胰酶进入胃壁深层组织;
(3)胆盐能刺激胃黏膜释放 GAS,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加重胃黏膜损伤[36];
(4)胆汁与胃酸可起协同致病作用,当胃液 pH≤3.5 时,胆汁酸对胃黏膜的侵袭力增强,在消化酶等成分的作用下进入细胞与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导致黏膜细胞和组织损伤,同时减弱胃黏膜的多种保护机制;
(5)反流的十二指肠液中含有大量有毒的肠道细菌,造成胃微生物菌群紊乱,当胃黏膜被胆汁破坏后,有害菌群可进入胃黏膜加重炎症反应[37],同时,碱性胆汁引起的 pH 值上升为细菌的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而加剧了胃黏膜粘膜炎症;
(6)胆汁酸还可通过与法尼酯衍生物受体(farnesoid derivative receptor,FXR)结合,上调尾型相关同源盒转录因子-2(caudal type homeobox transcription factor-2,CDX2)和黏液蛋白基因(mucin 2,MUC2)的表达,诱导胃黏膜肠上皮化生[38],并可通过激活 G 蛋白胆汁酸耦连受体 5 促进胃腺癌细胞增殖[39]。
(1)H.pylori 加重胆汁反流的程度
H.pylori 可以分泌大量尿素酶产生氨,改变局部酸性环境,使 H+反渗至胃黏膜引起炎症,胃的酸性环境被破坏后可干扰正常胃酸对 GAS 的反馈抑制,促使 G 细胞分泌 GAS,另外胃黏膜炎症释放出的炎性介质亦促使 G 细胞释放 GAS,从而抑制幽门括约肌的收缩、延缓胃排空,导致胆汁与胃黏膜的接触时间延长,加重胆汁反流[40]。
(2)胆汁反流加重 H.pylori 对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有研究发现在 H.pylori 阳性的病人中,胆汁酸浓度与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存在显著相关性。胆汁和 H.pylori 两种致病因子对胃黏膜起协同损害作用[41]。
1、一项包含了 804 例因腹痛行内镜检查的研究发现,患者胆汁反流的发生率为 23.9% [5]。
2、另一项研究发现,从未接受过任何胆道干预的对照组和接受过胆囊切除术的术后组,其 BRG 患病率分别为 16.7%和 61.8%[42]。
3、食管中也可以出现胃内胆汁和不同程度的炎症,这被定义为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uodenogastroesophageal reflux,DGER)。Basnayake 等人[43]证明了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的 DGER 有所增加。在所有 GERD 患者中,DGER 的患病率从 10%到 97%不等。
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