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
根据《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 年版)》,详细添加了诊断治疗内容,添加临床分型,危重症患儿的处理。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我国 5 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
指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
指 MPP 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 7 d 及以上,仍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所见加重、出现肺外并发症者。
指 MPP 患儿经过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 72 h,仍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无改善或呈进一步加重的 MPP。原因与 MP 耐药、异常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混合感染等有关。临床及时识别 MUMPP 更有利于早期有效的治疗,减少重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指 MPP 病情严重,符合重症 CAP 判定标准。
指患儿病情迅速进展、出现呼吸衰竭或危及生命的肺外并发症,需要进行生命支持治疗的少数 SMPP。国外文献也将此类 MPP 称为暴发性肺炎支原体肺炎(fulminant MPP、FMPP)。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机制有两种:MP 直接损伤和宿主异常的免疫应答反应。
1、MP 侵入呼吸道,利用黏附细胞器附着于细胞表面,通过释放氧自由基、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毒素等机制造成呼吸道上皮的直接损伤;宿主对 MP 感染的异常免疫应答可通过自身免疫反应、过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形成等多种途径导致肺和肺外组织的免疫损伤。
2、宿主异常免疫应答在 SMPP、FMPP 以及肺外并发症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也造成 MPP 临床和影像学的多样性。
1、MP 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从密切接触的亲属及社区开始流行,容易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环境中发生。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 1~3 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
2、每 3~7 年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 1 年,流行年份的发病率可达到非流行年份的数倍[1-2],不同地区的流行季节有差异,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多见,南方地区则是夏秋季节高发[3-4]。3、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好发于学龄期儿童,近年来 5 岁以下儿童 MPP 的报道有增多[5]。1、轻症肺炎肺泡腔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重症患者肺泡腔和肺泡壁还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和水肿,后期肺泡壁可发生纤维化,肺泡腔渗出物包括纤维蛋白以及息肉样机化组织。可发生肺泡出血。
2、支气管、细支气管受累表现为上皮细胞坏死和脱落,纤毛破坏,管壁水肿,管壁及黏膜下淋巴细胞和/或巨噬细胞浸润,呈“套袖样”改变,也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管腔内浸润细胞类似肺泡腔,此外含有黏液物质,上皮细胞破坏后被增殖的成纤维细胞替代,后期管腔和管壁存在纤维化,导致气道扭曲和闭塞[6]。
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文献评审日期:2023-04-18
3. 崔京涛,吴叶丽,李倩,等.肺炎支原体感染者血清流行病学分析及其抗菌药物疗效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9):820—823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