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维生素 D 缺乏的界值是 50 nmol/L,成人则为 75 nmol/L[1-2]。
1、维生素 D 不足
美国内分泌学会指出,在血清 25(OH)D 水平处于 21-29 ng/mL 的成年人中,有 21%的个体存在骨软化症证据[3-4]。基于上述和其他证据可得出结论,维生素 D 不足应定义为 25(OH)D 水平为 21-29 ng/mL,维生素 D 充足应定义为 25(OH)D 水平为 30 ng/mL 或更高[2]。
2、营养性佝偻病
由于儿童维生素 D 缺乏和(或)钙摄入量过低导致生长板软骨细胞分化异常、生长板和类骨质矿化障碍的一种疾病。维生素 D 和钙相辅相成,当维生素 D 不足或缺乏时,同时伴有钙缺乏或不足,则导致佝偻病发生[5]。营养性佝偻病是维生素 D 和(或)钙缺乏在儿童的这一特定阶段发生的一种骨病。
3、先天性佝偻病
先天性佝偻病指出生 4 周以内婴儿表现出佝偻病生化或放射学表现。先天性佝偻病患儿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患有骨软化症、严重维生素 D 缺乏、钙摄入量低和分娩期低钙血症,且妊娠期未补充维生素 D。
佝偻病的最常见病因是维生素 D 缺乏和钙缺乏。见表1。
维生素 D 缺乏症 钙缺乏 低磷酸盐血症 范科尼综合征 假性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 D 依赖性佝偻病Ⅰ型 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维生素 D 依赖性佝偻病Ⅱ型 X 连锁低磷酸血症佝偻病 常染色体显性低磷酸血症佝偻病 瘤源性骨软化症 低磷酸酯酶症 吸收不良综合征 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肝豆状核变性 肾功能衰竭,慢性 胱氨酸病 苯妥英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依膦 苯乙哌啶酮 重金属 癌症药物 |
1、钙、磷和维生素 D 的代谢
(1)骨骼的主要矿物质成分是钙和磷酸盐。因此,血液循环中的钙-磷产物的任何改变都可能导致骨骼的矿化缺陷。维生素 D 在维持血清钙和磷酸盐浓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维生素 D(D 代表 D2 或 D3)主要是通过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或饮食来源获得的[7](图 1)。
(2)维生素 D 在肝脏中通过维生素 D-25 羟化酶(vitamin D-25-hydroxylase,25-OHase)进行转化,形成维生素 D 的主要循环形式,即 25-羟维生素 D(25-hydroxyvitamin D,25[OH]D)[6-7]。
1)25(OH)D 具有生物惰性,需在肾脏中通过 25-羟维生素 D-1α羟化酶(25-hydroxyvitamin D-1α-hydroxylase,1-OHase)在碳 1 上进行羟基化,形成 1α,25-二羟维生素 D(1α,25-dihydroxyvitamin D,1,25[OH]2 D),这是维生素 D 的生物活性形式,负责调节钙磷平衡[6-7]。
2)1,25(OH)2 D 与其在小肠的维生素 D 核受体(vitamin D nuclear receptor,VDR)相互作用,导致肠道的钙吸收效率提高[6-8]。1,25(OH)2 D 还能促进磷酸盐的吸收。
3)正是循环系统和血管外间隙中的钙-磷产物在成骨细胞所产生的类骨质的正常矿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2、维生素 D 对骨代谢的影响
(1)众所周知,维生素 D 对于类骨质基质的矿化并不是必需的[9-10]。抗维生素 D 佝偻病患者的 VDR 有发生突变,且患有严重的佝偻病和骨软化症。当这些患者被注入钙和磷以维持正常的钙-磷产物时,未矿化的类骨质就会发生矿化。(2)1,25(OH)2 D 与其在成骨细胞中的 VDR 的相互作用会增加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和核因子-κB 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d,RANKL)的表达[11]。由成骨细胞产生的碱性磷酸酶在骨矿化中很重要,因为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减少(即所谓的低磷酸酯酶症)的患者会发生类骨质矿化缺陷[12-13]。
(3)RANKL 一旦在成骨细胞表面表达,就会与破骨细胞前体上的 RANK 受体相互作用。这种亲密的相互作用会发生信号转导,从而导致多核成熟破骨细胞的形成(图 2)[6,11,14]。这些破骨细胞在各种细胞因子[14]的指导下,通过释放盐酸和胶原酶来分别溶解矿物质和基质以增加骨吸收(图 3)。
(4)骨钙素是骨骼中主要的非胶原蛋白。尽管其功能尚不清楚,但它似乎对破骨细胞活性具有一定作用[14]。(5)PTH 通过增加整个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来保存钙质[15-16],并刺激 1,25(OH)2 D 的产生[7,16],且 PTH 和 1,25(OH)2 D 均会增加 RANKL 在成骨细胞上的表达,RANKL 又会进一步动员破骨细胞前体成为成熟的破骨细胞,这样钙和磷就可以通过骨吸收从骨骼中去除[6-7,15-16](见图 2)。
(6)PTH 还可导致钠依赖型磷酸盐共转体(sodium-dependent phosphate cotransporter,NaPi-2 A)的内化,从而导致磷酸盐流失到尿液中[6-7,15-16]。这最终会导致血磷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以至于钙-磷产物不再足以使类骨质基质发生矿化(见图 3c)。营养性佝偻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维生素 D 缺乏或膳食钙摄入量低,致使血清钙浓度呈降低趋势,为维持血清钙正常,PTH刺激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以释放骨骼储存钙人血;当 PTH 升高时,肾脏对磷的重吸收则减少,发生低磷血症,从而使机体发生骨病,即佝偻病[17]。
1、维生素 D 营养状况分级
(1)血清 25(OH)D 水平把维生素 D 状况分为 4 个等级:充足、不足、缺乏和中毒。
血清 25(OH)D>50-250 nmol/L 为充足;30-50 nmol/L 为不足;<30 nmol/L 为缺乏;>250 nmol/L 为中毒。(2)国际维生素 D 营养状况七级分类法:
严重维生素 D 缺乏:<12.5 nmol/L,中度维生素缺乏:12.5-25.0 nmol/L,轻度维生素 D 缺乏:25~50 nmol/L,维生素 D 不足:50-75 nmol/L,维生素 D 适宜:75-250 nmol/L,维生素 D 过量:250-375 nmol/L,维生素 D 中毒:>375 nmol/L。相对于成人的界值,儿童界值更低一些。2、根据膳食钙摄人量,将钙营养状况分为 3 种状况:
缺乏<300 mg/d;不足 300~500 mg/d;充足>500 mg/d。
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文献评审日期:2023-05-29
1. Institute of Medicine.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calcium and vitamin D. Committee to Review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Calcium and Vitamin D.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1.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