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疱疹性咽峡炎(herpetic angina,HA)是一种病毒感染,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发热性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在 20 世纪 20 年代首次被发现,但直到约 30 年后才对其确切病因进行描述[1]。
1、疱疹性咽峡炎可由肠道病毒的 22 种血清型引起,最常见的是与柯萨奇 B 病毒血清型有关。其发生与肠道病毒性皮疹和几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后者包括但不限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和脑炎。
2、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热黏膜疹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但最常涉及的病原体包括柯萨奇 B 病毒、柯萨奇 A16 病毒和肠道病毒 71 型病毒。各种来源提到的其他病原体包括埃可病毒、腺病毒、副肠孤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
3、在所有参与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肠道病毒中,肠道病毒 71 型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可在新生儿和幼儿中引起严重的疾病、脑炎、脑脊髓炎和潜在死亡[2]。
1、 病原学
(1)肠道病毒是小型、无包膜、单条正链的 RNA 病毒。它们能够在较宽的 pH 值范围内生存,并在高达 50℃ 的温度下仍能保持感染性。这些特性使它们能够在环境中存活相对较长的时间。
(2)潜伏期为 3 至 5 天。即使在无症状的患者中也会发生病毒脱落。呼吸道病毒脱落可持续 3 周,在粪便中可长达 8 周。患者在感染的最初 1 至 2 周内传染性最强[3]。
2、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通常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此外,摄入受感染的唾液、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小疱中的液体也会导致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类是这些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4-5]。
4、分布
(1)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一种儿科疾病。
1)疱疹性咽峡炎最常发生在患者年龄小于 10 岁的儿童人群中。儿童常通过在托儿所或学校的接触而受到感染。
2)青少年和成人较少受到影响。
3)新生儿、免疫低下者和妊娠患者可能会发生更为严重的疾病。
4)没有明显性别差异。
(2)该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且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夏季。在美国,大多数感染发生在温带气候的夏季和秋季,但在热带气候中可能全年都会发生,通常发生在雨季[6]。
(3)世界各地都有疱疹性咽峡炎病例的报告,最近一次的致命性爆发报道于 2007 年的日本[7]。
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