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kinson disease,PD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的病理变化,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的生化改变,以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为显著特征。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欧美国家60岁以上帕金森病患病率达到1%,80岁以上超过4%[1],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 1.7%,与欧美国家相似[2]。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未来我国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将从2005年的199万人上升到2030年的500万人,几乎占到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的一半[3]。
根据临床症状严重度的不同,可以将帕金森病的病程分为早期和中晚期:
1、早期:Hoehn-Yahr1-2.5级;2、中晚期:Hoehn-Yahr3-5级。帕金森病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暂时还没有确切可靠的临床或检测手段来确定其病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年龄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4]。
1、高龄:
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40岁以前发病较为少见,提示高龄与发病有关。2、环境因素:
如接触吡啶类衍生物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分子结构类似的工业或农业毒素可能是病因之一。3、遗传因素:
帕金森病在一些家族中呈聚集现象。有报道约10%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史,为不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因素可使患病易感性增加,但只有在环境因素及年龄老化的共同作用下,才会导致发病。研究显示,农业环境如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以及遗传因素等是帕金森病比较确定的危险因素。居住在农村或橡胶厂附近、饮用井水、从事田间劳动、在工业化学品厂工作等也可能是危险因素。吸烟与帕金森病发病存在负相关,被认为是保护因素,但吸烟有众多危险性,不能因该"保护因素"而提倡吸烟。饮茶和喝咖啡者患病率也较低。总体而言,大多数帕金森病是散发性的(85%~90%),病因不明。
1、线粒体功能障碍:
帕金森病患者普遍存在线粒体复合物Ⅰ活性下降,活性氧(ROS)生成增加。线粒体上的质子泵功能下降,膜电压降低和渗透性通道开放,从而触发凋亡过程。线粒体复合物Ⅰ缺失可导致氧化应激和增加神经元对兴奋性毒性损伤的易感性。2、氧化应激:
与脑内其他部位相比,黑质致密部暴露于较高水平的氧化应激状态,原因有:多巴胺的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多巴胺自身氧化形成的神经黑色素中含大量的铁离子,这种还原型铁离子可与多巴胺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H2O2)反应生成高度毒性的羟自由基,进而导致脂质过氧化,黑质神经元凋亡。正常情况下,多巴胺毒性产生的H2O2被还原型谷胱甘肽清除,故不会造成危害。但在帕金森病患者残存的多巴胺神经元中,可能因代偿作用,使得多巴胺代谢中产生毒性物质的过程加速,或单胺氧化酶(MAO)-B(降解多巴胺生成H2O2)活性增高,或还原型谷胱甘肽缺乏,导致H2O2不能有效清除,并与还原型铁离子通过芬顿(Fenton)反应,生成高度毒性的羟自由基。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氧化应激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可损伤线粒体复合物Ⅰ。另一方面,线粒体复合物Ⅰ的抑制导致更多自由基的生成。这是目前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多数学者认同的学说。3、谷氨酸的毒性作用:
在帕金森病中,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如下:(1)亲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中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型受体受谷氨酸激活后,导致大量的细胞外Ca2+内流,胞内Ca2+大量增加,激活Ca2+依赖性蛋白酶,导致神经元坏死和/或凋亡。
(2)谷氨酸可激发线粒体自由基的生成,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这种毒性作用与NMDA受体无关。
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与帕金森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渐被重视。目前应用NMDA受体拮抗剂和谷氨酸释放抑制剂治疗帕金森病也是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
4、免疫炎性机制:
已有多项研究认为免疫炎性机制可能参与了帕金森病神经变性的发病过程。临床发现帕金森病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数目增多,其脑脊液可引起体外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同时患者体内免疫球蛋白复合物、细胞因子和C反应蛋白等多项指标发生改变。因此,目前免疫炎症机制已成为发病机制研究的又一热点。5、细胞凋亡学说:
神经递质、自由基、化学毒物、营养缺乏、物理性损害等都能诱发细胞凋亡。导致帕金森病患者黑质细胞凋亡的可能原因:(1)线粒体功能缺陷与氧化应激。
(2)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C在细胞凋亡的启动中作为凋亡起始因子,起着重要作用。
(3)凋亡诱导因子:它是一种双功能黄素蛋白,除具有电子供体/受体功能外,还可独立作用于核染色质,具有促凋亡作用。
(4)金属离子:研究显示中脑黑质含色素的神经元具有蓄积金属元素的特性,此部位多种金属元素的蓄积已被证实有促黑质细胞凋亡的作用,有锰离子、钙离子、铁离子、镁离子等。
(5)Caspase:它是一种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已经证实Caspase的激活都发生在细胞凋亡之前,属于凋亡起始因子。被活化的Caspase蛋白酶激活后通过级联反应激活下游的Caspase效应分子,最后水解一系列底物,造成DNA降解,进入细胞凋亡的最终通路。
(6)细胞内多种基因调节物:主要是Bcl-2家族,该家族共有15个成员,其中Bcl-2蛋白在帕金森病患者基底节的浓度比同年龄人群明显增高,被认为是患者自身抗ROS的一种防御机制。其他相关基因还包括p53、C-myc等。
6、转运体失调学说:
转运体失调学说能解释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缺失的机制。对多巴胺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能产生实验性帕金森病的毒物如6-羟基多巴胺(6-OHDA)、MPTP代谢产物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的研究已集中在多巴胺能神经元两种表达的转运体上。神经元细胞膜上多巴胺转运体(DAT)可将外源性毒物MPTP等运到细胞质内,并在此合成MPP+,而多巴胺无需DAT就可进入细胞质内,并被氧化产生高活性的苯醌和过氧化基团等有毒物质,提示多巴胺可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这一点与MPTP的毒性作用不同。7、遗传因素:
近年来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相继发现了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Parkin、UCH-L1等致病基因。α-synuclein、UCH-L1基因见于常染色体显性家族性帕金森病;而Parkin基因见于常染色体隐性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在北欧犹太人及北非人种中,LRRK2(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 gene)中除了G2019S突变外,3个氨基酸置换物(R1441C,R1441G,R1441 H)基因突变已经被证实是导致帕金森病重要原因。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帕金森病并非单一因素引起,而是上述多种因素通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所致。
1、病理:
帕金森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含色素神经元变性、缺失,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最显著。镜下可见神经细胞减少,黑质细胞黑色素消失,黑色素颗粒游离散布于组织和巨噬细胞内,伴不同程度神经胶质增生。残留神经元胞浆中出现嗜酸性包涵体-路易小体(Lewy body)是本病重要的病理特征,Lewy小体是细胞质蛋白质组成的玻璃样团块,α-突触核蛋白和泛素是Lewy小体的重要组成成分[6]。2、生化病理:
帕金森病最显著的生物化学特征是脑内多巴胺含量减少。多巴胺和乙酰胆碱(Ach)是纹状体内两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功能相互拮抗。帕金森病由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Ach系统功能相对亢进,产生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等临床症状。此外,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多巴胺含量亦显著减少,可能导致认知功能减退、行为情感异常、言语错乱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多巴胺递质减少程度与患者症状严重度一致,病变早期通过多巴胺更新率增加(突触前代偿)和多巴胺受体失神经后超敏现象(突触后代偿),临床症状可能不明显(代偿期),随疾病的进展可出现典型帕金森病症状(失代偿期)。基底核其他递质或神经肽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P物质、脑啡肽、生长抑素等也有变化[7]。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文献评审日期:2021-05-31
1. 刘春风,尹伟华,罗蔚锋,帕金森病患者运动障碍和症状波动的影响因素[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3, 36: 411413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