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WAS 综合征中,由于基因表达异常,细胞骨架重组异常,导致 T 细胞功能障碍,造成细胞迁移、粘附异常,并由于突触形成异常而与其他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不足;这影响了 B 细胞的内环境稳态,导致循环成熟 B 细胞脾边缘带前体细胞和边缘带 B 细胞的选择性耗竭。由于细胞死亡加速,淋巴细胞数量随时间推移而减少[13]。因此,淋巴组织中的异常发现很常见,包括淋巴结和脾脏中不同程度的 T 细胞区耗竭、滤泡数量减少、边缘区的异常滤泡形成缺失、生发中心退化或“耗竭”[14]。
循环中的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加,但由于免疫突触形成受损,这些缺乏 WASp 的细胞的细胞毒性受到抑制。白细胞介素-2 可通过诱导一种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帮助 NK 细胞恢复细胞毒性。WAS 和 XLT 患者体内完全缺乏恒定的 NK-T 细胞,这就增加了其患自身免疫病和癌症的风险[15]。
WAS 的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机制包括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功能不足、通过阳性选择自身反应性过渡性 B 细胞导致 B 细胞内在耐受性丧失、自身反应性 B 细胞扩增并产生自身抗体、Fas 介导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凋亡功能受损以及凋亡细胞被吞噬功能缺陷导致慢性炎症[16]。
血小板减少的机制
WASp 缺陷的髓系细胞表现出吞噬和趋化能力的受损。
WASp 缺陷患者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几乎完全丧失了负责细胞迁移的富含肌动蛋白结构的组装能力,导致对特定趋化诱导剂的趋化能力受损[17-18]。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包括清除增加、血小板生成无效、血小板内在异常免疫介导的事件而导致血小板存活率降低。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机制
鉴于 WAS 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会导致 XLT 或 WAS,而独特的“功能增益”错义突变会损害分子的自身抑制构型,导致肌动蛋白聚合增加,从而导致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流行病学
1937 年 Alfred Wiskott 首次报道了一个家族性 WAS 病例。1954 年 Robert Aldrich 发现本病血小板异常以及与 X 染色体连锁的特点[19]。
该 X 连锁疾病的发病率估计为每 10 万个活产婴儿中就有 1 例。且该疾病几乎只见于男性[20]。该疾病没有种族或地域上的发病优势。由于部分轻型病例可能被误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此该病的报告率可能低于实际病例数。
诊断
临床表现 WAS 临床罕见,以血小板数量减少伴体积减小、湿疹和反复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为出生 1 个月内发病,男性多见。通常女性 WAS 基因致病突变多为无症状携带者。 出血 出生时就有血小板减少症。这是诊断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患儿可能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就出现瘀点,脐带残端或包皮环切术后出血时间延长。 其他临床表现可能还包括紫癜、呕血、黑便、鼻衄、血尿,以及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