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国家 |
俗称 | |
Chapa(盘子) | 古巴[13] |
Figueira(无花果树) | 巴西[14-15] |
Formigueiro(刺痛) | 巴西[16] |
Sundo | 南非[17] |
Sustra | 南非[17] |
Foratra,Gajo-miala,Didra | 马达加斯加[18-19] |
医学命名 | |
黑色芽生菌病 | 巴西[16] |
黄色芽生菌病 | 中国[20] |
着色真菌性皮炎 | 巴西[16,21] |
疣状皮炎 | 美国、巴西[16,22-23] |
Guitera 病 | |
Pedroso-Carrión 病 | 巴西[16,24] |
Lane-Medlar 病 | 美国[22-23] |
着色真菌病 | 巴西、美国[25-26] |
着色芽生菌病 | [16,27] |
宿主固有免疫的成分 | 标本类型或方法 | 研究目的 | 结果 |
抗原呈递细胞 | CBM 患者的皮肤标本 | 巨噬细胞(MP)和 DC 在 CBM 中的作用 | 真菌抗原在皮肤 MP 和真皮 FXIIIa+Dc 中蓄积[90] |
裴氏丰萨卡菌在体外与体内活化 MP 的相互作用 | MP 在 CBM 中的作用 | MP 对裴氏丰萨卡菌有抑真菌作用而不是杀菌作用,可以推迟芽管和菌丝的形成[91] | |
Mp 的吞噬指数、细胞因子和 NO 生成 | MP 对真菌的活性具有菌种依赖性 | 裴氏丰萨卡菌、卡氏支孢瓶霉和播水喙枝孢霉的吞噬指数更高;补体介导的吞噬作用对疣状瓶霉和播水喙枝孢霉更重要[92] | |
体外分析和体内 CBM 模型 | 在裴氏丰萨卡菌感染中 MP 功能受损 | MP 的 NO 生成受损、MHC-II 和 CD80 下调[99] | |
裴氏丰萨卡菌和小鼠腹膜 MP | MP 在 CBM 中的作用 | 通过典型吞噬作用吞噬分生孢子,形成吞噬体[100] | |
标本来自重度和轻度 CBM 患者 | DC 在重度 CBM 中的作用 | DC 在体外诱导 CD4+T 细胞化 HLA-DR 和共刺激分子 CD86、TNF-α、IL-10 和 IL-12 表达;在裴氏丰萨卡菌感染中 T 细胞应答异常[101] | |
裴氏丰萨卡菌分生孢子或砖格状细胞与 BALB/c 小鼠的 LC | 对 CBM 真菌的吞噬作用具有细胞类型依赖性 | LC 对分生孢子具有吞噬作用砖格状细胞没有;LC 成熟被分生孢子抑制,但不被砖格状细胞抑制[93] | |
细胞因子生成 | 标本来自重度和轻度 CBM 患者 | 细胞因子表达谱取决于真菌菌种和感染的严重程度 | 在裴氏丰萨卡菌和播水喙枝孢霉感染中生成 IL-1;在卡氏支孢瓶霉感染中生成 IL-6;重度 CBM 出现 IL-10 水平升高、IFN-μ水平下降和无效 T 细胞增殖;在轻度 CBM 中出现 IL-10 水平下降、IFN-γ和高效 T 细胞增殖[102] |
标本来自重度和轻度 CBM 患者 | 细胞因子表达谱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 | 重度 CBM 出现 IL-10 水平升高,以及 HLA-DR 和共刺激分子表达下降[102] | |
标本来自 CBM 患者 | 治疗在不同时间节点对细胞因子谱和 PBMC 增殖的影响 | 治疗 6 个月后,IFN-γ水平升高,而治疗 1 年后,T 细胞增殖和 IFN-γ水平下降,IL-10 水平升高[103] | |
标本来自 CBM 患者 | 伊曲康唑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伊曲康唑治疗 3 个月后血浆 TGF-β下降(临床改善);治疗 6-12 个月后,TGF-β水平再度升高(纤维化瘢痕或临床改善缓慢)[104] | |
体内和体外 CBM 的实验模型 | 在裴氏丰萨卡菌感染中,由于缺乏特异性 PRR 共刺激,促炎性细胞因子生成有缺陷 | 由于缺乏 TLR 介导的真菌识别,识别过程主要靠 CLR;外源性补充 TLR 本体有助于体内清除裴氏丰萨卡菌感染[101] | |
PMNs | 裴氏丰萨卡菌在体外与 PMN 的相互作用 | PMN 在 CBM 中的作用 | PMN 与细胞外真菌的杀伤和诱导氧化应激爆发有关[70] |
方法或标本类型 | 研究目的 | 结果 |
鼠裴氏丰萨卡菌感染 | 细胞介导免疫在裴氏丰萨卡菌中的作用 | MP 对 Th 细胞的激活参与了真菌吞噬作用[106] |
8 例 CBM 感染患者的标本 | 细胞介导免疫在慢性 CBM 中的作用 | 细胞介导免疫受损,对真菌病原体的应答无效,导致真菌持续存在(慢性化)[107] |
在感染裴氏丰萨卡菌的豚鼠中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皮肤试验 | 细胞介导免疫在 CBM 感染中的作用 | 迟发型超敏反应,提示 T 细胞介导的应答[98] |
患者皮肤活检标本 | 对 CBM 的炎症反应显示不同亚型的 T 细胞(CD4+和 CD8+)以及 B 细胞,皮肤疣状斑块显示 Th2 应答,而红斑样萎缩性斑块显示 Th1 应答[109] | |
感染裴氏丰萨卡菌的无胸腺小鼠 | T 细胞介导免疫 CBM 感染中的作用 | 在 CBM 中缺乏 T 细胞导致肉芽肿转化更为弥漫性且融合成片,而真菌随意分布[113] |
缺乏 CD4+或者 CD8+的小鼠感染裴氏丰萨卡菌 | T 细胞介导免疫 CBM 感染中的作用 | 缺乏 CD4+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轻微,产生的 IFN-γ水平低(疾病更重);缺乏 CD8+细胞的小鼠 IFN-γ未改变[114] |
标本来自 4 例感染疣状瓶霉的患者 | CARD9 突变在疣状瓶霉感染中的作用 | 细胞因子和 Th17 细胞产生减少[41,115] |
标本来自 CBM 感染患者 | 特比萘芬治疗在 CBM 抗体产生中的作用 | 患者在化学治疗期间抗体滴度下降[110] |
标本来自 CBM 感染患者 | 感染中的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水平 |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水平与慢性化和病变范围成正比[116] |
裴氏丰萨卡菌感染患者的血清标本 | 黑色素在抗真菌抗体产生中的作用 | 黑色素诱导抗真菌抗体产生并增强吞噬效果,导致真菌生长受抑[82,117] |
感染患者的血清标本 | 黑色素在抗真菌抗体产生中的作用 | 真菌与抗黑色素抗体相互作用,抑制真菌生长[112] |
从裴氏丰萨卡菌菌丝中提纯的葡糖神经酰胺 | 葡糖神经酰胺单抗在 CBM 中的作用 | 用抗葡糖神经酰胺单抗处理菌丝可抑制真菌生长;单抗增强了对裴氏丰萨卡菌的吞噬和杀伤作用[118] |
创伤类型 | 创伤来源 |
植物 | 木材、稻草、草地、荆棘、棕榈树、竹子、椰子壳、仙人掌科[3,60,120,122-124,126-128,130-134] |
动物 | 昆虫蜇伤、牛踩踏、雄性动物的臀部、公鸡刺毛、毛虫接触、水蛭咬伤[24,135-136] |
农具 | 锄头、斧头、刀、碾磨机[3,12,136] |
其他 | 砖块、鞋、摔倒、车祸、自然灾害(飓风和洪涝等)[3,9,50-51,137-138] |
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文献评审日期:2022-07-01
1. Savioli L, Daumerie 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Control of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2013. Sustaining the drive to overcome the global impact of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second WHO report on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