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除了上述基因突变外,近年来报告的 SCN2A、RARS2、SLC1 A4、GRIN2B、WDR4517、WDR6218、KPNA7 等基因突变以及染色体 1 p 36 缺失、2 q 23.1 缺失、7 q 11.23 缺失、15 q 13.3 缺失、17 p 13 缺失等染色体异常也与 IS 有一定关系,但所报告的病例数有限。
2、遗传结构性:基因突变引起的脑部结构异常致病。随着癫痫相关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不断发现一些大脑的结构性改变与遗传学改变有关,特别是神经发育相关的嵌合体突变,与大脑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针对 IS 患者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遗传结构性病因包括:
(1)结节性硬化症
1)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约为 1/5000 ~1/10000 活产婴儿,是引起 IS 最常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也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mTOR)通路相关的典型疾病,由 TSC 1 和 TSC 2 基因突变所致。
3、遗传代谢性:基因突变引起的代谢紊乱致病22。目前发现,与 IS 有关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已超过 25 种,包括氨基酸代谢紊乱、有机酸尿症、脂肪酸氧化障碍、线粒体疾病、溶酶体疾病及金属代谢障碍23。
(1)国外研究报告约 3%~22% IS 患儿存在先天性代谢缺陷,高达 12% 的苯丙酮尿症患儿可诊断 IS,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阻止 IS 的演变。
(2)Menkes 病可能是 IS 最常见的代谢性病因。 Menkes 病是一种 X 连锁隐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为 ATP 7 A,编码 P 型 ATP 酶的三磷酸腺苷,辅助铜的转运。但补充铜对 Menkes 病的治疗并没有很好的疗效,抗癫痫药物在疾病早期有效,后期治疗效果欠佳,多数患儿预后不良24。
(3)吡多醇依赖性癫痫(pyridoxine -dependent epilepsy,PDE)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乙醛脱氢酶 7 家庭成员 A 1 基因(ALDH 7 A 1)及 PLPBP (pyridoxal -5’-phosphate-binding protein,PLPBP)基因突变导致,因缺乏特异性诊断,ALDH 7 A 1 基因位于染色体 5 q 31 上,其突变引起 α-AASA 脱氢酶缺陷,继而引起磷酸吡多醛(pyridoxal phosphate,PLP)缺乏,通常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出现难治性癫痫发作。
(4)Leigh 综合征约一半的线粒体病可合并癫痫发作,但引起 IS 的并不多见25。 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异常的基因突变造成线粒体呼吸链酶、丙酮酸羧化酶或丙酮酸脱氢酶系缺失所致。
流行病学
IS 在美国的发病率为 2.5/10000,芬兰为 4.2/10000,高峰起病年龄为患儿出生后 4~6 个月,仅有 10%的患儿于 12 个月后起病26。
分类分型
1、IS 依据是否存在侧向性表现,分为局灶性和弥漫性,这种分类对病因判断和治疗决策有实用意义27。
2、IS 依据发作时受累的肌群,分为屈肌型、伸肌型和混合型。屈肌型和混合型占绝大多数,约 92%。
3、IS 依据病因分为症状性和隐源性。
(1)症状性 IS 指有发育异常和已知的结构、代谢或遗传性病因的 IS。常见病因有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染色体病、神经皮肤综合征和脑发育畸形。
(2)隐源性 IS 多无发育异常且无明确病因,经适宜的治疗,预后相对较好28。
诊断
临床表现1、病史:痉挛发作作为 IS 的主要临床特征。(1)典型痉挛发作表现为颈部、躯干和四肢肌肉突然快速收缩,持续 1~2 s。肌肉收缩多累及屈肌,也可以累及伸肌或同时受累。痉挛发作多成串出现,1 天数次至数百次。痉挛发作常出现在初醒或入睡时,痉挛发作前会有哭闹或尖叫,发作时可有伴随症状,如面色潮红或苍白,眼球偏转或上翻以及呼吸、心率异常等29。(2)部分小婴儿,发作轻微,仅表现为眼球异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