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秘(constipation)是指一种(组)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3 次。慢性便秘的病程应≥6 个月。
1、诱因[1]
(1)低纤维素食物、水分摄入不足可增加便秘发生的可能性。
(2)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环境改变、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
(3)滥用或不合理应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4)文化程度低、低体重指数(BMI)、女性、人口密集区生活者更易发生便秘。
2、病因
便秘主要由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及药物 3 大类病因所致,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见表 1。
1、功能性便秘是指排除器质性病变因素及药物因素所致便秘后,由于多种病理生理机制作用所导致的包括肠道动力障碍、肠道分泌紊乱、内脏敏感性改变、盆底肌群功能障碍和肠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引起的便秘。
2、按照病理生理学机制(见表 2),可将功能性疾病所致的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排便障碍型便秘(defecatory disorder)、混合型便秘和正常传输型便秘(normal transit constipation,NTC)。
1、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便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2、我国成人患病率为 7.0%~20.3%[4],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便秘患病率有所升高,我国老年人患病率为 15%~20%[5],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男女患病率之比为 1∶1.22~1∶4.56[4]。
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文献评审日期:2022-08-29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