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FMD
1、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或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 岁以下儿童多发。
2、疱疹性咽峡炎也是由柯萨奇病毒或肠道病毒引起的,早期症状与手足口病相似,但通常起病急骤,常伴高热达 38.9℃-40℃,疱疹仅出现在口腔内,最常受累区域是腭舌弓、软腭、扁桃体和悬雍垂;一般情况下,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非常良性的疾病,病程多在 1 -2 周左右恢复,少数孩子可并发高热惊厥,其他并发症很少见,几乎仅见于由肠道病毒 A71 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具体详见「疱疹性咽峡炎」内容。
3、发病初期,这两个疾病较难区分,如果等后期在手心、足底甚至肛门周围的皮肤黏膜出现疱疹,则要考虑手足口病。
EV 属于小 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属。HFMD 由 EV 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 组 4~7、9、10、16 型和 B 组 1~3、5 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 71 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 CV-A16 和 EV-A71 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患者多由 EV-A71 所致。近年部分地区 CV-A6、CV-A10 有增多趋势。EV 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1-6]。
1、EV 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 EV-A71 和 CV-A16 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 B2(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SCARB2)和 P 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等。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浆内脱衣壳、转录、组装成病毒颗粒[7-8]。
2、EV 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可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胰脏、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性反应,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少数病例因神经系统受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及 IL-10、IL-13、γ 干扰素等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引起心肺衰竭[9-10]。
3、神经源性肺水肿及循环衰竭是重症 HFMD 患儿的主要死因,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神经、体液和生物活性因子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1-12]。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HFMD 隐性感染率高。EV 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13]。
密切接触是 HFMD 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14]。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 5 岁以下儿童为主[15]。
HFMD 为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 37.01/10 万~205.06/10 万,病死率为 6.46/10 万~51.00/10 万。
手足口病水泡性病变的活检显示水泡液中有松散的纤维蛋白链、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16]。在覆盖的表皮中可见广泛的棘层松解伴网状变性,在真皮上层的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在由柯萨奇病毒 A6 引起的手足口病成人患者中,皮肤活检显示海绵体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吐、大量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和基底细胞空泡化 [17]。死亡病例尸检和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淋巴细胞变性坏死,以胃肠道和肠系膜淋巴结病变为主;神经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脑干和脊髓上段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嗜神经现象、神经细胞凋亡坏死、单核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结节状增生、血管套形成、脑水肿、小脑扁桃体疝;肺部主要表现为肺水肿、肺淤血、肺出血伴少量的炎细胞浸润;还可出现心肌断裂和水肿,坏死性肠炎,肾脏、肾上腺、脾脏和肝脏严重的变性坏死等[8,18-19]。
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文献评审日期:2021-05-31
1. 邱宝强. 手足口病病原学研究进展[J]. 广西医学, 2016, 38(5): 698-700. DOI: 10.11675/j.issn.0253-4304.2016.05.28.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